为让孩子,母亲自称“高级菲佣”
为了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些母亲选择忘记自我,放弃工作,举家搬迁
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8日是母亲节,在这个温情的日子里,羊城晚报将关注的目光放到了一群特殊的母亲身上,她们是年轻的全职妈妈,为了更多地陪伴孩子,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孩子读一所好一点的学校,举家四处搬迁……她们的选择背后,折射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她们对孩子的爱,是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母亲的爱而变得过于沉重?
权威发布:
子女发展排生活动力之首
5月5日,中国社科院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显示,公众认可最大的生活动力来自于对子女发展的期望,甚至超过了对自身利益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有关专家表示,“五道杠”少年黄艺博的个例就反映这类家长的心理。
“在孩子的诉求和自己的活动安排发生冲突时,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在让孩子快乐和自己快乐之间,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面对这些问题,80%的全职妈妈选择了“一切以孩子为主”的答案,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娱乐和私人空间,是绝大多数全职妈妈的选择。
去年,广东省妇联向全社会征选“十杰父母”。羊城晚报记者翻阅了大量自荐材料发现,他们都大篇幅讲述自己如何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对父母在材料中自述,为了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仿照“孟母三迁”多次搬家,为孩子换了4家幼儿园,省吃俭用交赞助费让孩子入读重点学校……
记者因此也提出疑问:难道“十杰父母”评选,就是一场“母凭子贵”的角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是强大的文化传统,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哈佛女孩、“五道杠”少年都是比较突出的案例。
个案一:
自己时间全部奉献孩子
广州的康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大多数女性都纠结于工作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些妈妈就选择了成为全职妈妈。
目前,康女士已经当了9个月的全职妈妈,“没生孩子之前,并没有在时间的规划上考虑得很周到,但生完孩子后,发现如果依然边工作边带孩子,时间和精力完全不够用。”康女士说。
但在经历了半年多全职妈妈的生活,康女士已略感疲惫。“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早餐,然后叫醒孩子,7点多送孩子上幼儿园。回来之后把衣服洗了,还要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康女士说,“每个星期二、星期五下午还要带孩子去课外培训,周末见朋友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康女士看来,自己已经把时间完全奉献给了孩子。
“说实话,我从来没彻底为什么事情负过责任,除了对这个孩子。”康女士说。
个案二:
全职妈妈自称“高级菲佣”
全职妈妈在很多人眼里是闲暇的。其实不然,家住广州东圃的李女士,在重庆等地有自己的投资,每年的收益一点也不比一个职场妈妈差,可她却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菲佣”。在她看来,全职妈妈就应该自己亲历亲为,不仅要教育和陪伴孩子,还要在家务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李女士的周末比平日里更加忙碌,要先把5岁的儿子送去学习音乐和美术,再送到一个跆拳道班。在孩子有课程学习的周末,因无暇做饭,他们一家三口就在外面吃饭。
全职妈妈罗女士认为,比起“全职妈妈”这个称谓,自己的生活更像“高级菲佣”———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枯燥而乏味地重复着每一天。“孩子5岁,还在上幼儿园,要替孩子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光升学就让人头疼,幼儿园升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一连串要烦恼的事”。
个案三:
“孟母三迁”早已不是新闻
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在包括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里早已不是新闻。为了一个优质的学位,很多家庭舍弃了原本优越的住房条件,举家搬迁到老城区的狭小居室内陪伴孩子度过6年、甚至更长久的读书生涯。
陈女士家住丽江花园,儿子在中大附小上2年级。每天一家三口6点半就起床,简单收拾后7点10分前出门,赶在8点10分上课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开车过洛溪大桥时,经常堵车,怕迟到只好掉头走华南快速,每个月的汽车花费都得1500多元。
为了摆脱每日的接送劳累,不少有条件的家长空着番禺等地的大房子,在名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上学。刘女士原本并不是全职妈妈,但因为孩子今年高二了,为了照顾孩子参加高考,她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在不惑之年选择回家当全职妈妈,还把自己位于番禺的两套房子卖掉了一套,在员村买了一套小户型,专门给儿子和自己居住。
为了孩子,许多已经搬到郊区的人纷纷折返到市中心来,因为他们所居住的郊区没有“省级”、“市级”名校。一位母亲告诉记者说,不久前广州市教育局长说择校都是因为家长的需求才存在的,她反问,如果广州所有的学校都一样,自己才不愿意山远水远地把孩子送到市区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