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农夫学家教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有一名叫黄喜的相国,一日微服私访经过一农田,见一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一时好奇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直至地头牛儿休息,才附耳小声对黄喜说,边上那头牛儿更好些。黄喜很奇怪,忙问,你干吗用那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说,牛儿虽是牲畜,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那头牛好,靠近的这头牛能从我的眼神手势里分辨出我对它的不好评价,心里会很难过……
牛儿尚且如此,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孩子们。
作为家长,可以说说人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过错。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何况是孩子呢?理是这个理,可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对此,我深有体会。我的小女儿虽然在学校里老实得像只羔羊,但到家里就不行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此,过去的我常常冷眼相对,动辄就是一阵连讥带讽的挖苦,个别时候气急了甚至拳脚相加。但自从读了黄喜的故事,我很后悔:很多时候,我通过“施暴”是解气了,而被批评被挖苦的小女儿又是怎样一种心态?现在想来,太多时候岂止是“难过”一个词能够概括得了。
在这点上,我真该向两千多年前的农夫学习。是啊,孩子,我们的孩子比牛儿聪明,但也比牛儿脆弱。现在,面对女儿的过错,我不再一味地指责,而是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凡事多给一些鼓励,让女儿在激励与赞赏中健康地成长。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好孩子不是骂出来,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