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造型家长

144
作者 舒小娴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53 字数 9689 阅读 875评论 0


所谓“创造型”家长,不仅指家长自身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更指对孩子创造萌芽的发现、扶持、拓展。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孩子。

雨果说过:“一个孩子的头上,无论有什么样的天花板或者穹窿,在他的眼睛里反映出来的总是天堂。”

罗曼·罗兰说:“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做梦的能力,这种能力扩大了他所发现的一切,用咿咿呀呀的喊声延长他的欢乐的颤动。”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到3~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有一位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本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动脑筋的题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

有一个看起来很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这位老师很生气,认为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于是就在黑板上写下了答案:“雪化了之后是水!”

这位老教师很慎重地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笑话!”

我们不是经常说“冬天的后面是春天,雪花里孕育春天”吗?这个孩子的答案虽然不合乎常识的规定,可是,其中丰富的想象力,不是令人感到欣慰吗?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幕:

某电视台的少儿节自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

孩子们抢答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我们不禁惊讶于孩子们奇特的想象力和超常规的思维方式。

然而主持人的判决却是:“错。扣掉100分!”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们既感觉到愤怒,又感觉到悲哀,主持人不但很弱智,而且很残酷!因为一棵想象力的幼芽就这样被主持人僵化的思维无情地扼杀了,一个创造性的回答被大人视为“离谱”而“一棍子打死”!

这里所讲的两个故事,孩子的举动或回答似乎有些“离谱”,或者有点钻“牛角尖”,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就需要这样的“奇思妙想”。

如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遨游天空的现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父母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偏见,他们总以为孩子整天就读呀、写呀,考个高分才有前途。当孩子提出过于“离谱”的问题时,经常显得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时,很可能不敢发问或不愿发问,其智力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孩子没有好奇心,那就不会去接触事物多;不多接触事物,那他就不能明白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如果孩子看见雪花不产生好奇心,不去玩弄,他就不会知道雪花不是面粉了;如果孩子听见外面路上的汽车声不跑出去看看,那他就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好奇心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最紧要的门径之一。

作为家长,务必要倍加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允许并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并且加以科学的引导。如果把孩子的好奇心视为“异端”而加以摧折,就会贻误孩子潜力的开发,挫伤孩子的创造积极性。

家长要有这样的自知: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限制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发现、鼓励、引导、帮助。

孩子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可一些家长却不知道珍惜,对孩子的提问没有耐心回答,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在好奇心驱动下的一些行为作为视作是破坏性行为,从而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正是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

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家长面对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好问与好动应该耐心、虚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诚心和慧心。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大人必须有一颗爱心,即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耐心。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的世界是那样神秘、新鲜和美妙,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他们总爱问:“这是为什么?”、“那时怎样的?”。对此,家长千万不要不耐烦,要尊重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耐心解释、答复孩子的提问。切忌说一些“你怎么这么烦呢!”、“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一边玩去!”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虚心。家长不是百科全书,孩子的提问五花八门,如果不懂,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然后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告诉孩子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而且自然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这样可以使孩子对将来的学习产生一种向往。

童心。孩子的问题难免幼稚,这时,千万不要讥讽孩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所提的问题,从而达到尊重孩子好奇心的目的。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用儿童化的语言回答孩子的提问,给孩子以满意的回答。同时,要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

诚心。要诚心诚意地鼓励孩子提问,如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兴趣,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这都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他的提问受到了家长的重视,其求知兴致将越发高涨。家长千万注意别敷衍孩子,特别不宜将一些荒诞的、不科学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慧心。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为“破坏”,要善于发现他们违规行为中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破坏”行动后面的创造成分,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在肯定和鼓励孩子探索行为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给他们提供相对正确的答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家长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或提供一些坏了的钟表之类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尽情地探究和摆弄。

家长除了要积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当一个人把求知当作自己的欲望时,他就会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积极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他所学的知识,他学习时的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也就是说,他对学习就产生了兴趣。

家长要善于抓住孩子的求异心理,鼓励想象。孩子天真无邪,想象力丰富,家长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结合情景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去想象。如让孩子想象假如自己到了月球上,会怎么样?假如自己在森林里迷路了,又该怎样生存?等等。对于孩子大胆地凭借科学的原理,进行丰富的联想,要给予肯定。孩子进而会想知道自己所想象的事不能实现,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

家长应该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巧设疑问。

这些在孩子心中隐忍而耐人寻味的疑问,对启发孩子的思维很有作用。这样可以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设问要用疑问方式,好的设问可以点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思维开阔,兴趣倍增,从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也容易获得成功。

同时,家长还应当积极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使孩子的创造力有一个坚实的支撑。

〖案例〗倾听孩子的声音

这是一位小学六年级女生写的一篇日记。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委屈。

我真的害怕爸爸那双眼睛,只有要我每做一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的眼睛就会瞪得老大老大的,还有一道凶光。

“教师节”的前一天晚上,我精心制作了一张贺卡,贺卡上画了一个很漂亮的美女——我的班主任老师,还写了四句诗。哪知爸爸一看,眼睛又瞪得大大地了,他气愤地骂我:“你们老师都快五十了,还是个美女?你简直就是胡来。”我顶撞他说:“我是祝福老师越来越来年轻,越来越美啊!”他一听,更气了!急忙伸手抢了贺卡,并且撕得粉碎。

哪天,我哭得好伤心啊!爸爸,难道就不可以祝福老师年轻漂亮吗?

这件事,我永远都想不通!

【专家点评】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站展的“润滑油”。孩子生来就有聪明的天性,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情感的火花。作为家长,是扑灭火花,还是点燃火花,往往就在家长不经意的一刻中。

“贺卡”被撕,恰恰就是扑灭了孩子智慧的情感的火花。

【核心提示】

☆回答孩子的问题要耐心 ☆在孩子面前要虚心

☆鼓励孩子提问要诚心 ☆对孩子探索要有慧心

☆努力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