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上学!
我不要上学!
个案一
小欣,就读幼儿园,独生女,深得爷爷、奶奶、爸爸与妈妈的宠爱。据母亲说,每逢星期一或假期后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小欣就会哭闹不肯上学。母亲半哄半骗去到学校后,不是不肯进课室,就是不允许母亲离开她的视线,要不然,就是向老师哭闹:“我想爸爸妈妈,我要回家!”……
个案二
振益,小学六年级。近来,他每天上学前就说头晕、想吐,这种现象已持续了一个星期。母亲带他看专科,医生都诊断他没病。几次,父亲强迫他上学,上不了一两堂课就告诉老师不舒服,要求回家。奇怪的是,回家后,不舒服的现象就自然消失。经过休息后,振益答应明天照常上学,但隔天早晨,又开始头晕,呕吐,拒绝上学。父母对儿子的事,深感懊恼。
假期过后,开学在即,大部分孩子皆期待上学,因为除了在课业上可学到新的东西外,还可以与朋友聊天,满足了知识与情绪的需要。但是,一些孩子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哭闹不肯上学,有者更出现许多身体的不适,如:腹泻、头晕等。
到底这些孩子有病吗?
答案是:没有。一切的诊断都显示出他们是正常的,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在于生理,而是在心理。就像身体的不适会使人不爱活动、闷闷不乐;同样的,心理遭受压力时,这些压力也会影响人的生理,造成身体的不适。所以这些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和症状是真的。这种现象称为“惧校症”。
何谓惧校症?
惧校症 (School phobia)——使得孩子不愿去学校的“不真实恐惧”,有的是说得出害怕上学的原因,有的确说不出任何原因。
对象:
●年龄介于五岁至十八岁之间。
●男孩女孩的情况类似。
●学校成绩至少为中等。
●他们通常是好学生,不是一般偷懒旷课者。
●父母也知道他们缺席,这缺席会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他们可能来自各种社会阶层背景,但似乎更多见于专业的阶层。
●通常从小就受父母家庭过度保护的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缺乏思考及独立的能力。
●在家中经常受到赞扬且没有尝试过失败经验的孩子。
典型的情况 :幼儿园至小学阶段
孩子一早起来便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反胃、胃痛、呕吐或头疼、腹泻、不想吃东西、发烧、流汗等。在获准不必上学后,病痛就消失。这种情况日复一日,而且缺席的日子越长,越难令孩子重返学校。
特色性的情况:少年阶段 (中学阶段或以上)
孩子面对复杂的心理困扰,思想悲观、对自己的前途不乐观、反应 较迟钝、 忧郁、沮丧、孤僻甚至自闭。日复一日,会加深他对上学的恐惧。
惧校症的原因及克服
对象:幼儿园到小学生三年级
表面问题1:“我要玩!”“我想念爸爸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上学!”
内在原因: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父母分离及害怕父母会死而拒绝上学。如:
●双亲分离。
●父母感情不和谐,经常吵架,孩子没有安全感。
●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如,引用“坏人捉小孩”“警察捉小孩”来吓唬孩子。
●一些有关交通意外、欺骗、绑架事件的报道。
●曾有生病住院、动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经历。
●父母过度宠爱和保护,造成孩子在情感非常依赖父母,抗折力较差。
●对新环境的适应力较低,如,搬迁住所。
●曾失去一位好朋友或家人亲戚死亡。
处理方式:
●采用逐渐的方式帮助孩子重返学校。一开始由父母开车送孩子到学校,并只坐在车内;接著走到车外;一起在学校外边走走;再和孩子一起走进课室内;最后陪孩子上课 ── 开始可能陪一天,接著减到几小时,最后是一小时。 (这方式可以帮助打破母亲与孩子之间过度的相附依赖,重要的是,此方法需要与校方密切的合作连续)
避忌:舍不得让孩子独自去面对适应环境、对孩子哭闹或苦苦的哀求心软。
对象:四年级至初中生
表面问题2:“老师很凶!”“我怕测验!”“我怕老师打!”“我没有朋友!”
内在原因 :对某一位老师、同学或某一科目特别害怕,不敢面对。孤单,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不能适应转校、换班级的新环境。
●老师的更换,失去喜爱的师长。
●老师教学态度的改变。
●老师对学生测验分数的要求及处罚过严,造成同学之间的竞争。
●吵架失和、和好同学分离、和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人际关系不良,遭同伴排斥。
●测验及功课量过度。
●曾经被某某老师或朋友语言的羞辱。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落选某某职位或运动代表。
●曾有生病住院、动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经历。
处理方式:
●在没有外人或其他兄弟姐妹的情况下,父母用温和,关心的语调,陪孩子从聊天开始,慢慢引进学校、同学、老师、功课等方面的话题。如此,孩子较容易透露他内心所憎恨及害怕的某些事。父母除了专心、耐心的聆听,也需同理,认真的回应孩子所表达的感受。之后,帮助孩子理智去分析问题并引导他该如何去解诀问题。
●父母的关爱,鼓励的话语,将帮助孩子有能力重新感觉自己价值。这类惧学的心理也往往是短暂的,只要帮助他在这特别问题上找出原因并协助他解决,他就可以重返校园。
避忌:父母一味的贬低,如,“你这么没用,一点小事都不能挨,将来能做什么呢!”、不接受孩子的解释,强迫他去上学。
父母须知:
●及早让孩子返回学校。孩子离开学校越久,越难回去。
●父母透过观察及沟通,先了解孩子所面临的问题。
●与校方联系,让老师了解和帮助孩子克服惧校的困扰。
●父母和孩子讨论回校的问题时,态度要温和、关心,劝导他回校时,语气要肯定。(不是以怒哄命令他上学)
●把孩子送回学校,再寻求专业的协助,如,让孩子、父母、甚至整个家庭进行家族治疗。
●避免孩子在功课上落后太多,否则将更加深他的问题。
●与校方联系了解孩子回校的反应。
●假设孩子上一两堂课后又说不舒服要回家,父母可以透过电话,一些肯定的话语,鼓励他继续待下去。
●放学后与孩子讨论回校的情况,耐心及专心聆听,别急著谈论自己做人处事道理、批评他人等来回应孩子的问题。
帮助孩子重新调整睡眠时间、运动、饮食营养以及一切生活的规律。
总结:父母们切勿因孩子拒绝上学,而帮孩子转校,因为转校之后孩子所面对的仍是类似的环境、相同的问题及烦恼。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父母的关怀与爱,而不是娇宠与扶持。(来源:马来西亚《光华日报》,作者:谢锈幼)
个案一
小欣,就读幼儿园,独生女,深得爷爷、奶奶、爸爸与妈妈的宠爱。据母亲说,每逢星期一或假期后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小欣就会哭闹不肯上学。母亲半哄半骗去到学校后,不是不肯进课室,就是不允许母亲离开她的视线,要不然,就是向老师哭闹:“我想爸爸妈妈,我要回家!”……
个案二
振益,小学六年级。近来,他每天上学前就说头晕、想吐,这种现象已持续了一个星期。母亲带他看专科,医生都诊断他没病。几次,父亲强迫他上学,上不了一两堂课就告诉老师不舒服,要求回家。奇怪的是,回家后,不舒服的现象就自然消失。经过休息后,振益答应明天照常上学,但隔天早晨,又开始头晕,呕吐,拒绝上学。父母对儿子的事,深感懊恼。
假期过后,开学在即,大部分孩子皆期待上学,因为除了在课业上可学到新的东西外,还可以与朋友聊天,满足了知识与情绪的需要。但是,一些孩子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哭闹不肯上学,有者更出现许多身体的不适,如:腹泻、头晕等。
到底这些孩子有病吗?
答案是:没有。一切的诊断都显示出他们是正常的,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在于生理,而是在心理。就像身体的不适会使人不爱活动、闷闷不乐;同样的,心理遭受压力时,这些压力也会影响人的生理,造成身体的不适。所以这些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和症状是真的。这种现象称为“惧校症”。
何谓惧校症?
惧校症 (School phobia)——使得孩子不愿去学校的“不真实恐惧”,有的是说得出害怕上学的原因,有的确说不出任何原因。
对象:
●年龄介于五岁至十八岁之间。
●男孩女孩的情况类似。
●学校成绩至少为中等。
●他们通常是好学生,不是一般偷懒旷课者。
●父母也知道他们缺席,这缺席会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他们可能来自各种社会阶层背景,但似乎更多见于专业的阶层。
●通常从小就受父母家庭过度保护的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缺乏思考及独立的能力。
●在家中经常受到赞扬且没有尝试过失败经验的孩子。
典型的情况 :幼儿园至小学阶段
孩子一早起来便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反胃、胃痛、呕吐或头疼、腹泻、不想吃东西、发烧、流汗等。在获准不必上学后,病痛就消失。这种情况日复一日,而且缺席的日子越长,越难令孩子重返学校。
特色性的情况:少年阶段 (中学阶段或以上)
孩子面对复杂的心理困扰,思想悲观、对自己的前途不乐观、反应 较迟钝、 忧郁、沮丧、孤僻甚至自闭。日复一日,会加深他对上学的恐惧。
惧校症的原因及克服
对象:幼儿园到小学生三年级
表面问题1:“我要玩!”“我想念爸爸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上学!”
内在原因: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父母分离及害怕父母会死而拒绝上学。如:
●双亲分离。
●父母感情不和谐,经常吵架,孩子没有安全感。
●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如,引用“坏人捉小孩”“警察捉小孩”来吓唬孩子。
●一些有关交通意外、欺骗、绑架事件的报道。
●曾有生病住院、动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经历。
●父母过度宠爱和保护,造成孩子在情感非常依赖父母,抗折力较差。
●对新环境的适应力较低,如,搬迁住所。
●曾失去一位好朋友或家人亲戚死亡。
处理方式:
●采用逐渐的方式帮助孩子重返学校。一开始由父母开车送孩子到学校,并只坐在车内;接著走到车外;一起在学校外边走走;再和孩子一起走进课室内;最后陪孩子上课 ── 开始可能陪一天,接著减到几小时,最后是一小时。 (这方式可以帮助打破母亲与孩子之间过度的相附依赖,重要的是,此方法需要与校方密切的合作连续)
避忌:舍不得让孩子独自去面对适应环境、对孩子哭闹或苦苦的哀求心软。
对象:四年级至初中生
表面问题2:“老师很凶!”“我怕测验!”“我怕老师打!”“我没有朋友!”
内在原因 :对某一位老师、同学或某一科目特别害怕,不敢面对。孤单,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不能适应转校、换班级的新环境。
●老师的更换,失去喜爱的师长。
●老师教学态度的改变。
●老师对学生测验分数的要求及处罚过严,造成同学之间的竞争。
●吵架失和、和好同学分离、和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人际关系不良,遭同伴排斥。
●测验及功课量过度。
●曾经被某某老师或朋友语言的羞辱。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落选某某职位或运动代表。
●曾有生病住院、动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经历。
处理方式:
●在没有外人或其他兄弟姐妹的情况下,父母用温和,关心的语调,陪孩子从聊天开始,慢慢引进学校、同学、老师、功课等方面的话题。如此,孩子较容易透露他内心所憎恨及害怕的某些事。父母除了专心、耐心的聆听,也需同理,认真的回应孩子所表达的感受。之后,帮助孩子理智去分析问题并引导他该如何去解诀问题。
●父母的关爱,鼓励的话语,将帮助孩子有能力重新感觉自己价值。这类惧学的心理也往往是短暂的,只要帮助他在这特别问题上找出原因并协助他解决,他就可以重返校园。
避忌:父母一味的贬低,如,“你这么没用,一点小事都不能挨,将来能做什么呢!”、不接受孩子的解释,强迫他去上学。
父母须知:
●及早让孩子返回学校。孩子离开学校越久,越难回去。
●父母透过观察及沟通,先了解孩子所面临的问题。
●与校方联系,让老师了解和帮助孩子克服惧校的困扰。
●父母和孩子讨论回校的问题时,态度要温和、关心,劝导他回校时,语气要肯定。(不是以怒哄命令他上学)
●把孩子送回学校,再寻求专业的协助,如,让孩子、父母、甚至整个家庭进行家族治疗。
●避免孩子在功课上落后太多,否则将更加深他的问题。
●与校方联系了解孩子回校的反应。
●假设孩子上一两堂课后又说不舒服要回家,父母可以透过电话,一些肯定的话语,鼓励他继续待下去。
●放学后与孩子讨论回校的情况,耐心及专心聆听,别急著谈论自己做人处事道理、批评他人等来回应孩子的问题。
帮助孩子重新调整睡眠时间、运动、饮食营养以及一切生活的规律。
总结:父母们切勿因孩子拒绝上学,而帮孩子转校,因为转校之后孩子所面对的仍是类似的环境、相同的问题及烦恼。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父母的关怀与爱,而不是娇宠与扶持。(来源:马来西亚《光华日报》,作者:谢锈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