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偏好透视孩子心理

144
作者 牙牙麦麦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51 字数 7139 阅读 1298评论 0
色彩偏好透视孩子心理


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

“黄色孩子”具有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象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做各种有趣的工作。

“紫色孩子”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和愿望里的矛盾。他很敏感,容易激动。他极力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同时能够从另一面看自己。他很容易受到伤害,更需要他人的支持、鼓励和激发。

“红色孩子”最直爽和积极,他们通常是自己圈子里的领袖。当要求或者吩咐这些孩子做某事时,他们通常会“故意”拧着劲做。要激发孩子自己的意愿,消除逆反心理,还需要父母的很大耐心与策略。

“绿色孩子”是实用主义者,但是,这类孩子凡事都要身体力行,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绿色孩子”很容易情绪失衡,变得具有挑衅性。他们气量狭小,容易受伤害,但是不记仇。如果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好感和让步,他很快就会忘记。

“褐色孩子”经常处在自相矛盾中。一方面,他想获得好处,与周围人交往;而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封闭、自私、任性,处在抑郁状态,情绪落差极大。“褐色孩子”不愿意融入人群,他很可能成为“红色孩子”命令的执行者。他在伙伴中间被孤立的另一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障碍才智。他们博学,却经常感到信息匮乏,于是大量的报纸、杂志、书籍,哪怕是普通的指南、百科辞典都成为他们填充大脑的至宝。因此“褐色孩子”确实有理由骄傲。

“蓝色孩子”他们的性格平静、沉着,喜欢有条不紊,喜欢思考。“蓝色孩子”很少成为同龄人的领袖。不过,因为他们坚毅、平易近人的性格会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天生不自私,只要有人请求帮助,他们便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他自己,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愿求助别人,坚强地承受任何不幸。

“粉红色孩子”同龄的孩子都喜欢“粉红色孩子”的忠诚与友谊、宽厚和随和,依据原则行事。他们总是同意别人的观点或者许诺做某事——不过,“粉红色孩子”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忘记自己的承诺。他们非常懒,更愿意关注事态发展,而不是去做事。他们的心灵易受伤害而敏感,不过,他们总是努力隐藏委屈。这种孩子是优秀的协调家,他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周围人的不满情绪,并能努力改善它。它们自己也容易抑郁,但是,如果他们感觉到由此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时,便会迅速而轻易地摆脱抑郁。经常可以在伤心的、任性的、好斗的和不服管教的孩子中看到“粉红色男孩”的身影。这种反差更显“红色孩子”的英勇,而“粉红色孩子”则可以降低这群具有挑衅倾向的孩子们的火气。

“灰色孩子”最不引人注意。在伙伴中间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既不想当领袖,也不表现热情。通常,他们很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这种孩子很严肃、听话。他们非常喜欢手工劳动,劳动中仔细而谨慎,很少给父母惹事。“灰色孩子”不像星星那么耀眼,但他们绝不落后。他们善于自我控制,但容易情绪沮丧、心胸狭隘,易受伤害,经常抑制自我需求。

多给孩子“逆向关怀”
 “逆向关怀”一词来源于动物保护。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当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挽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狠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几年后,鹿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动物需要“逆向关怀”保护,我们的孩子们需要不需要这种“逆向关怀”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孩子过着越来越优越的生活,社会和家长为他们提供越来越优越的条件。长此以往,孩子岂不是坐失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逆境可处,要想让他们成才,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在挫折中磨练自己,最终养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养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如何时对孩子进行“逆向关怀”式的挫折教育呢?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例子,可供我们借鉴。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的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高兴地冲过去,但老约翰迅速地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日本人对此考虑的比我们深远得多。富甲天下的日本人深感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远不及老一辈,便想方设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苦的日子,日本一所学校给孩子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面对大人当年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可校方仍亳不动摇。第四天,孩子终于咽下这顿忆苦饭。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既无粮又无水的可怕境地,安营扎寨,寻觅野菜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这些孩子都是家长主动送去的。像这样的“吃苦”教育,在日本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日本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组织学生到田间、森林或海岛去“自学”,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孩子在自然界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孩子成才,将来在社会有所作为,也是人之常情。但要爱得深沉,爱得高远。我们的家长不要‘心太软“,要硬起心肠,收藏起一半爱。


如需要了解更多育儿资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米粒妈咪课堂公共号获取最新消息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