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的三个案例说起

144
作者 zhaopeizhe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51 字数 9650 阅读 870评论 0
高情商婆媳沟通术,读懂婆婆心,掌握家庭主动权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遗传、教育、环境这三大要素,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重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获得学业上的进步,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人戏说,学生家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既懂教育又很有责任心;二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三是不懂教育却很有责任心。这三类之中,前两者占少数,他们的孩子倒也能出些人才。最怕的是后一者,人数多,对孩子要求高,却教育不得法,倒反而给学校教育、孩子成长造成很大阻碍。
案例一:
有个学生上学迟到,扣了班级纪律考核分数。班主任想请家长来校,探寻学生迟到的原因,希望学生家长引起重视,催促学生适当安排作息时间。第二天,家长打电话来,说:“老师,实在对不起,我昨天工作忙,没能来成。不过您放心,我已经把他揍了一顿。”
显然,这位学生家长仅仅把与学校教育配合单纯定义为教训孩子,为老师出气,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理解。
案例二:
初三即将期末考试,学习自然非常紧张。由于有位学生基础不牢,平时比较松懈,老师特意打电话告知其家长,希望他们能在家里也适当提醒一下孩子,从思想重视起来,并督促孩子做好复习工作。几天后,那位学生写了一张纸条,对老师说:“这两天心情很烦,自从你与我爸爸说过要期末考试的事后,他一天到晚讲:‘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要抓紧时间,未来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啊。’就这几句话谁不知道?说得我耳朵都起了茧,反而影响了我的复习。求求你再跟我爸爸讲一声,不要再烦下去了。”
显然,这位学生家长单一的教育方法,只能平添孩子的负担,甚至引起逆反。
案例三:
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开过家长会后突然显得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上课途中睡眼朦胧。老师找她谈话。她半天才哭丧着脸说:“家长会后,我妈妈嫌我成绩总进步不大,小学成绩蛮好,为什么中学不行;又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某某同学做了几套练习,某某同学做了几份试卷,就给我买了一大堆参考书,每天要我额外再做多少多少;昨天,我妈妈还说给我请家教。哎,我那有时间呀!”
显然,这位学生家长没有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进行了过强的练习,效果却适得其反。过度的脑力劳动,使孩子身心疲惫,致使上课效率大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认为,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富有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际经验的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家长都在问:“现在的功课我们辅导不了,在初中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关注什么,需要做哪些事情?”他们倍感家庭教育方法的匮乏、苍白,迫切需要得到学校、老师的指导。
那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重视情商培养,营造温馨氛围
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给学生成长补“生命一号”,那么情商的培养无异于给学生“心灵鸡汤”。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已较多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缺失,那就是缺乏情商的培养,缺乏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相互沟通、理解、宽容,家长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便一切都好,成绩差,便一切都差,“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我想,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作为子女,要学会主动表现自己的综合才能、思想素质,不能被动地“食无鱼”“食无肉”,空自嗟叹,等待家长来发掘,来理解。作为学校,也要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向父母自主表现。为此,学校开设“十大孝敬标兵”评比,特别是母亲节,开展“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征文比赛,“献上一束康乃馨”“给母亲洗一次脚”“为父母做一顿晚饭”系列活动,让家长感受到来自儿女的一份份真诚感情,由衷发出“孩子懂事了”的喜悦,从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能总拿眼睛盯着分数不放;分数固然重要,但做人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孩子心田,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
这样,孩子和家长敞开彼此心灵大门,能从思想、人品、情感、生活、交际等更多的非智力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交流,使学生得以在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学习、成长。
二、给予合理定位,搭建成长阶梯
我们在初一进行过一次调查,升入初中以后,小学名次在前的,一段时间学习下来,进步或退步的状况比较普遍,绝大多数同学及其家长面临着重新审视自己学习位置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特别家长,并不(也许是不敢)承认退步的严峻现实,只按照小学形成的心理定势,对老师说:“以前孩子学习成绩是很好的,老师经常夸他聪明。”或者对自己孩子说:“瞧人家,成绩仍是班级领先,可你呢?”一副莫名惊诧、沮丧的样子。于是,自己赤膊上阵,到处打听,买来一大堆学习参考资料,冠以“勤奋出天才”的至理名言,命令孩子加班加点,希望以此提高成绩。



其实,这些家长欠缺的,是不能给自己孩子正确、合理的定位。问题出在家长没有体会到小学与初中教学特点的不同,没有与初中老师及时沟通,才产生了这种不适应。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小学老师偏重趣味性、生动性,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良好习惯;而升入初中,老师更多关注知识规律,关注思维能力培养。有句俗话说得好:“味精放得多了,菜的原汁原味反而失掉了。”
作为家长,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A、价值目标
家长要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给孩子一个通过他力所能及的努力而能达成的目标。孟子说:“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又说“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同样道理,让学生去追求过高的目标,很可能会挫伤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心想,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老师、家长的目标,就索性放弃,一事无成了。
我认为,在制定学生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不能把家长想当然的希望强加于孩子。孔子说的“己所勿欲,毋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要知道“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不能贪多求快,贪全求深,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要实施“小步快进”的策略,分阶段,明责任,划步骤,重落实,从小处入手,从细处明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达成目标。特别是要让孩子把发展目标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从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B、习惯态度
有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儿园的习惯养成;叶圣陶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而对于态度,米卢则强调“态度决定一切”,这些都说明习惯、态度在成功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因此,家长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不要仅仅过问孩子分数如何如何,进步还是退步了,而要更多传递这样的信息:孩子上课是否集中精力听讲?听课持续时间能否达到一定要求?作业完成质量如何?字迹是否端正、清楚?遇到困难时能否抵御照搬答案、抄袭作业的诱惑?在家学习时是否先玩再做作业?是否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做其他事情?是否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些虽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却相当有影响力。
C、资料选择
很多家长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往往会犯错误。一,凭自己以往学习经验,自己初中时怎样学习,让孩子也怎样学习,殊不知年代已过了十几、二十多年,社会已不再是当时的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当时的知识,能力要求已不再是当时的能力要求,“人不可能两只脚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发生着巨大变化,就是一般教师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更无论“门外”的家长了。如果只凭经验办事,往往会适得其反。二,道听途说,以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好的,别人家孩子的学习也总是好的”,简单地照搬经验、做法。他们不知道,每个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虽然小异大同,但其后的背景(包括智力、环境、个性、生活经历等)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学习方法,张三适用,李四却未必适用。
因此,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家长切忌盲从,追求流潮,应该多听听任课教师的建议,毕竟对学生学习的了解,任课教师最有发言权,最有针对性。我觉得,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无所谓优劣,凡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都是好方法。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