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最缺什么?
现在孩子最缺什么?
吃的洋快餐,看的美国大片,名头是“哈韩”“哈日”,过的是洋节……当时下年轻人将这一切都习以为常的时候,江苏省民盟对这一现象感到担忧并且发出了大声疾呼:“当前青少年亟待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
2005年下半年,民盟文化支部开始了一项《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选择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内南京市的几所小学、初中以及苏北睢宁的一所希望小学进行了问卷式的调查,调查问卷共计回收403份,问题直接反映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以及学生自身的修养和对人生的态度。问卷的内容大致分为:中国人需要民族精神吗?我们掌握了多少本民族的民俗知识?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陌生吗?我们继承了哪些传统道德?
记者采访了江苏民盟文化支部负责人伍恒山,他告诉记者,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肯定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而且传统文化和道德在他们的身上也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孝敬老人、礼敬师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诚实可信、遵守法纪公德……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的中小学生有着较大差异,知识题的调查中城市的学生明显基础比较薄弱;城市学生劳动观念明显差于乡村学生;城市学生容易表现出感情冷漠的倾向……
假如说,道德是我们身上的血液,那么,民族精神就是造就我们血液的骨髓。调查认为,在我们所有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中,传统道德的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从我们目前青少年中某些信仰危机、感情冷漠的倾向看,已经凸显出不重视德育培养所带来的弊病。伍恒山说,调查过后他最大的感受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定要从儿时抓起,不仅学校要重视,政府也应关注。所以,民盟文化支部建议,希望政府能专门组织一个专门研究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机构,进行认真研究、系统整理,给传统文化和道德重新定位;另外,有必要对中小学生的修身教科书进行改革,重新编订德育教科书。
同时,道德纲目的内涵必须要有仪式的体现,比如尊师重道——尊师有教师节的设置,但如何在仪式上有所体现,政府并未有明文规定;敬重老人有重阳节的设置,但具体的节目也是付之阙如……必要的仪式可以使得传统文化有个寄托的载体。伍恒山说,这样的建议他们将呈交政府,并且,关于传统道德的调查和提供建议,他 们仍将继续下去。
现在孩子最缺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
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现在孩子最缺什么?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在家庭有父母呵护,在学校有教师呵护,应该说孩子属于什么也不缺了,可孩子不知不觉中,却多了很多的坏脾气和坏毛病,比如自私、暴躁、挑食、不爱学习、说脏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爱打架等等不好的习惯和性格。感觉现在的孩子似乎缺了点什么?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
缺乏爱心。他们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的爱太多了,却很少把父母的冷暖、苦累、病痛放在心上,对别人就不用说了。
缺乏是非观念。孩子做事情,多数家长不
如需要了解更多育儿资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米粒妈咪课堂公共号获取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