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兴趣班毁了孩子兴趣

144
作者 手机不错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9 16:49 字数 8330 阅读 886评论 0
25个学龄前儿童睡前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Sam从幼儿园拿回自己全部的绘画作品, 妈妈就和他一起挑了几张宣纸画的,拿去裱糊并加上画框。裱画的老画工看见画之后,问:“他是在那学的国画?”妈妈说,这就是在幼儿园随便画的,根本没学过。老画工说:“别看没学过,还真有些国画的天分。”后来妈妈把这些话转述给爸爸听。爸爸问:“那你打算送Sam去学国画吗?”妈妈说:“不送,就让他在家里随便画。”妈妈还开玩笑说:“毕加索这些大师,穷其一生精力,就是为了画的和我儿子一样,我儿子现在下笔已经是大师了,为什么还要把他送到三四流的‘老师’那里,让他变成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工匠呢?”
坚持还是放弃

关于架子鼓,5岁时的Sam开始很热衷,于是小巫找了一个老师教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Sam感到练习实在枯燥,就要求放弃,小巫同意了,至今Sam也没有从新拾起。有的妈妈会问,为什么不让孩子坚持下去?这样会不会孩子以后干什么都“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小巫认为,让孩子选择兴趣并坚持学习下来的最佳年龄是八岁以后,甚至等到十一、二岁都无妨。因为那个时候孩子的大脑皮层才发育成熟,能够懂得坚持、能够克服懒惰、能够忍受枯燥;那时的孩子的视觉、肌肉、神经以及协调、平衡、运动能力等等,也才发育成熟,很多学龄前儿童无法掌握的动作,学龄期儿童则不费吹灰之力;那个时候,孩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不容易受成年人左右和影响,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主意,尤其美术和音乐,更能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做得比较好,那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都已经建立得比较牢固,受到挫折不会轻易否定自己,也不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去学习。家长如果逼迫、代替孩子坚持,很容易泯灭孩子的兴趣,破坏亲子关系。

为什么你要逼孩子

前不久,小巫在中央七台做了一期节目,为一对母女做心理咨询。这位妈妈每个周末都要陪着孩子赶三个兴趣班,妈妈和孩子都很疲倦,一家人也几乎从没有时间一起外出游玩,或者在家里共度愉快的休闲时光。在录制现场,主持人询问小姑娘是否喜欢上这些兴趣班。小姑娘说自己喜欢,希望学好。这时妈妈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看见妈妈的眼泪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毫无疑问,小姑娘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去上兴趣班、才表示自己喜欢兴趣班,但是孩子和妈妈的压力都很大。在现场,小巫让那位妈妈对这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对你很满意”,但是那位妈妈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小巫告诉大家,很多家长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满意,所以用孩子来弥补自己的缺憾,用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带孩子四处奔波上兴趣班。

孩子兴趣是如何被“偷换”的

■延伸阅读

孩子兴趣是如何被“偷换”的

有一个老头,住在一个广场边,广场上堆满了废铁桶。一群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广场,都要对那些铁桶拳打脚踢,以此取乐。老头有心脏病,那些噪音让他很受不了。有一天,他拦住那群学生,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踢铁桶的声音,我想让你们继续踢下去,为此,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小学生们很高兴,踢得更加卖力了。在他们踢的时候,老头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一周后,老头又拦住那群学生,说我现在的经济状况不好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每天五角钱了。学生们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去踢了。又过了一周,老头又对学生说,我现在不能付钱给你们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为我踢一阵子。学生们愤怒地拒绝了。老汉以此得到了安宁。

我们在教育学生或孩子的过程中,有多少次像故事中的老人那样浇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天然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如果这些天然的动机一直保持下去,那他迟早都会成为优秀人才的。因为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永不衰竭的动力。遗憾的是,很多人的天然的动机都被他们的教师或家长偷换掉了,动机从为了乐趣学习变成为了老师、家长甚至考试学习。

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将孩子那被偷换的学习兴趣重新找回来。因为,一个孩子一旦学习兴趣被偷换了,靠老师和家长紧紧盯着学习,那么他们到了大学,父母管不着了,老师管得松了,考试也不那么重要了,学习动力没有了,就会像那些踢桶得不到金钱的孩子一样,不愿意再学习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段话和大家共勉:“教师、家长和其他身负教育职责的人都应该注意了,我们要做的唯一的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也不要试图用别的东西去替代它。”

图 图


对孩子有啥危害

就算妈妈让孩子上兴趣班潜意识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那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多学点东西不好吗?

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某些技巧,首先违背人类大脑的自然发育过程,其次侵占了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婴儿在出生时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自身的成长机制和外界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婴儿逐渐开发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反应、技巧、能力和记忆。这些连接不仅仅关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个性品格,建立世界观。所以我们从小最最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今后改变非常困难。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荷尔蒙的分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读过快乐的时光,增强他体内内酚酞、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而不是早早得逼迫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增加他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激素分泌,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对于成功

动力比才华更重要

在现实中,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孩子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小巫引用国外一些专家的话说:“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过的日子,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所不能及。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当家长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家长对孩子怀有不现实的期待时,全美青年运动联盟主席弗莱德·恩格将之称做情感虐待,尤其是当这重期待发生在孩子成长时期,“在努力达到家长要求的成就的过程中,这些孩子逐渐积累起压力所带来的症状。在他们20岁和30岁时,他们开始出现慢性头疼或者肠胃问题——腹泻、便秘、胃酸。当他们40岁和50岁时,他们过渡到胃溃疡、高血压、精神过度紧张、惊慌失措以及抑郁症。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已经形成习惯: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努力得到更多。”

当家长不容儿童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干劲儿时,他们无法开发成年后真正成功所必备的想象力、对自我成功的内在肯定以及动力。对于成功来说,动力往往比才华更为重要。

被家长催促的儿童,往往会和家长失去感情联络,也无法发现自我。而“他的家长一直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所需要的孩子,而不是接受上天赋予他们的那个孩子。”其结果就是,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挣扎着成为独立的成人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快乐可言。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