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爸爸陪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01-
我喜欢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广场上人很多,玩得多了,有几位彼此也熟络起来。
有位阿姨,希望我们可以给她儿子介绍个女朋友。一天晚上,她找到了我。
“优优妈,我听说你有很多的朋友都是在学校当老师的,我儿子也老大不小了,我们商量着给他找个老师当老婆。”
“你儿子条件那么好,什么样的不好找,为什么非得是做老师的呢?”
“这还用说嘛,儿子那里太忙,以后哪有时间看孩子,找个老师,收入稳定,工作又清闲,还能教育好孩子。”
我表面上嘻嘻哈哈应酬着,内心却一片吐槽:原来找个媳妇,是让她来生孩子养孩子啊?教育孩子不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吗?
再抬头看看,也令人唏嘘。广场里陪孩子玩的,十个家长中有五个是妈妈,四个是奶奶,只有一个是爸爸。
爸爸还在不远处玩手机,时不时瞟一眼孩子。孩子玩的好就好好玩,玩的不好就回家找妈妈。
多希望,和孩子玩在一起的能有爸爸的身影。
-02-
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
当孩子见到妈妈时总会说:
“妈,晚上吃什么呀?”
“妈,我出去玩会儿。”
“妈,给我点钱吧。”
“妈,我的衣服在哪儿?”
而当你见到爸爸时只会说一句话:“爸,我妈呢?
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社会的病态流行现象。调查发现,80%以上的父亲,都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70%的父亲在家庭中缺位;90%以上的母亲,主要承担着孩子的养育之职。
网上还有很多的文章,说妈妈要有格局,妈妈要多读书,妈妈还得回打扮...你是妈妈你什么都得会,你得昂首阔步走在前面,因为你的脚印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诚然,妈妈很重要,可是爸爸就可以偷懒吗?他们都去哪了?
可见,无论是情感的交流,还是成长的陪伴,中国的父亲都是不及格的。更要命的是一个缺席的爸爸身后会产生一个问题孩子。
-03-
中科院的陈琦老师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说:“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母亲在教育方面看重的是细节,而父亲更注重孩子的整体和方向的教育。”
父亲直接决定了女儿未来的婚姻,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和父亲关系疏远、冷淡,很少得到父亲的肯定,她们内心的对父亲的爱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并且会“迫切”想要填补这个空缺。
就像一个饿着肚子的人走进超市,更容易选择垃圾食品一样,缺失父亲关爱的女性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容易出错,被一些肤浅的关系迷惑。并且当一段关系已经变得对她们有害时,她们也很难离开。
优妈的一个发小,前几年爱上了一个离过婚,背景复杂的老男人,得知之后我也是急得跳脚,而相处中,她自己也慢慢感受到了这个男人的“精明”与不可靠,可我们怎么劝却也劝不动。
有一天我问她,你爱他什么,他的什么让你觉得放不下,离不开。
她本来还哭着,突然停下来微微的笑了笑,说第一次去他爸妈家吃饭,他给她添饭时默默在碗里藏了截香肠,说怕她在他爸妈面前不好意思夹菜,饿着。
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令她久久不能忘怀,接着她还和我说了几件同样的暖心小事。
也许别人听了会觉得她是个大傻叉,就为了这点小恩小惠冲昏头脑,但我听了却只有心疼。
我太了解闺蜜的童年了,爸爸常年不在家,我只见过他几次,我一度认为她是单亲家庭。
这些童年缺爱的孩子,也许看似强大,小小年纪担起一切,无所不能,满身盔甲,而“爱”就是她们最大的软肋。
童年安全感的缺失,就像一个个提前设下的深坑,早早的就埋在了她们未来婚恋的路上。
-04-
男孩呢?男孩是不是就不用担心?
不。
父亲一生缺席,男孩一生“缺钙”。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男孩子,他不勇敢,他没血性,他没担当,他遇事的第一反应是不知道怎么办,第二反应仍然是不知道怎么办。大人绝望了,不耐烦地说“那你别管了”,他于是立刻逃之夭夭,背影是个大写的“解脱”。
你也肯定见过这样的男孩子,他细心,温柔地呵护着他的母亲,憎恨着他的父亲。
而父亲的离开,让母亲陷入孤独。母亲本能地渴望与孩子相依为命,用爱将孩子裹挟,用焦虑将他捆绑,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即便有女孩子为他的温柔细心着迷,也会发现,自己才是他和他母亲之间的“第三者”。
缺少父亲的孩子,不自觉产生恋母情结,在心理上,终生与母亲病态共生。
-05-
父亲拼命赚钱、社交、应酬、出差……原本是希望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但不曾想,因为不陪伴,儿子也好,女儿也好,一个接一个变得脆弱、自卑、不安,年长以后,亲密关系紊乱,安全感极度匮乏,自我价值感极低。
这就得不偿失了。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多回家!
如果你们真的爱孩子,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与孩子一起吃饭;陪孩子一起玩耍;教给孩子成长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