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如何进行家园沟通?
家园沟通是幼小衔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否每天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跟老师说上几句就是“沟通”呢?幼教专家向晓燕老师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
案例一: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任务,回家做一件家务事。第二天,睿睿的妈妈就找到老师,很是严肃地说:“老师,昨天我们没做作业。我觉得没意思。你看我,什么家务事都不会做,现在不发展得挺好的吗?况且,如今科技那么发达,洗衣机呀、洗碗机呀什么都有,还用得着动手吗?”
向晓燕点评: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目的就是让孩子具备任务意义,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但是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家园沟通,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面对老师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时,会不以为然,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交给了老师教育,那孩子的问题就只与老师的教育有关;或者总以自己工作忙为理由,很少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家长的这些心态,都会造成家园沟通的缺失或者不畅,对于孩子在入学准备中习惯、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发展都会形成阻碍。作为家长,应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在家庭生活中准确把握应关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
案例二:
老师与昊明妈妈的约谈实录:妈妈:老师,我想问一下,昊明的学习水平在班级中排第几?老师:我们没有这样排过序。妈妈:听说飞飞认字比我们昊明多。是吗?老师:其实,每个孩子的优长各有不同。不应这样比较。妈妈:看来,我要加强这方面了,应该再多教一些字。老师,我们昊明很聪明,我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希望他以后能够一直有好成绩。所以,现在就得抓紧啊。
向晓燕点评: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由于抱着这样的态度,认为孩子什么都能做到,应该永远是第一。无形中就对孩子的要求甚高,评价也就不合实际了,更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还有的家长又对孩子信心不足,总是持有怀疑态度,担心什么都不会,不懂。因而干预、包办、帮助得过多。还有得家长总是会拿自己得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别人会的自己也得会,别人学得自己都要学,其实,这些不适宜得评价都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家长,应多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认真分析孩子的能力,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在园情况和问题,共同探讨、引导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这样才有助于孩子今后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成为自信的小学生。
案例三:
餐前,孩子们相互诉说着自己的新年愿望。奇奇说:“我好想我的妈妈像军军妈妈那样,每天都给买一个玩具!”晚上接孩子时,老师向军军妈妈谈起此事。军军妈妈无奈地说:“哎,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不给他买,他就又哭又闹的。”
向晓燕点评:为了让不哭闹,所以“有求必应”,明知不妥,却还“执迷不悟”,这样的家长还真的不少,有的爸爸觉得陪伴孩子时间少,怀有补偿的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妈妈溺爱孩子,觉得要点小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也“有求必应”,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论”,缺少真正的心理满足。长此以往,会对孩子入学后的人际关系建立形成障碍。其实,作为父母,应在了解孩子情感愿望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要求、进行判断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必须逐步懂得如何把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