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安全最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关心儿童的心理需求。因为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是在小时候养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关注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想要妈妈的拥抱,有可能通过碰撞自己,砸东西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来呵护自己,拥抱自己。可是家长却以为孩子太调皮而惩罚孩子,结果就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小心翼翼。也有的孩子在自己取得小成就时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可父母由于其他的事忽略了,让孩子形成“父母不在乎自己,自己做什么也没用”的想法。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他人,怀疑自己的人格。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的理解和明白孩子的意图,积极关注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泼而好探索,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个性特质,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观。
培养亲密依恋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而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安全感形成的前提。那么具体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做一个敏感的妈妈
研究表明,妈妈是否敏感是区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重要特征。如果妈妈对孩子的信号作出及时、一致而适当的反应,并经常温柔地拥抱孩子,那么妈妈与孩子之间依恋的安全性也多向正向发展。
因此,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形成安全感就必须做一个敏感的妈妈,正确地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地回应。比如孩子突然发脾气,是想要大人的关注。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的画,却要坚持给你讲画的内容,是想要得到你的肯定。这时家长对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要配合而非阻碍。比如,你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耐心听孩子讲他的绘画作品,并给予积极回应。在决定是否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先考虑宝宝是否会接受;必须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一定要采用温和的手腕,不要强迫宝宝马上停止。此外,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要及时捕捉到,并作出必要的情绪引导,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如果母亲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陪孩子玩耍,把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家,甚至冷落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和获得安全感,心理发展就会延迟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积极关注宝宝
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在各种生活场景以及照顾孩子的机会中(如游戏、洗澡、聊天),经常对孩子微笑、拥抱以及亲吻孩子的小脸蛋等。积极与孩子交流,让宝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温馨。
母子交往中,妈妈要用耐心、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支持孩子独自玩耍,如通过捉迷藏逐渐延长妈妈离开的时间和距离,使宝宝知道妈妈会回来的。妈妈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去与孩子(不要有小屁孩的想法)友好交往,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亲切交谈等。如果妈妈对宝宝的信号长期冷漠,对宝宝的态度变化无常,那么宝宝内心就会很冲突、矛盾,对妈妈的爱不知所措。
触摸宝宝,和宝宝多说话
你可以在孩子游戏或将要睡觉的时候,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身体,由额头到脑后,由头到脚,再由身体中心向手脚前端,动作要柔和缓慢,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抚,从而导致依恋的产生。也可一边陪孩子玩耍一边跟孩子说话,让孩子熟悉妈妈的声音。当孩子取得一点点小成绩的时候妈妈要多鼓励表示赞扬,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在关注自己,并且是喜欢自己的。与此相反,妈妈通常不喜欢身体接触,讨厌抱着婴儿,那么孩子将会积压情绪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会出现攻击、发泄等行为,有时还表现出消极、反对和拒绝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家庭的天使,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只有孩子对外界有了安全感,他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强的发展动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才成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