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小升初民校免试方案

144
作者 呼啸云烟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08 15:34 字数 6036 阅读 448评论 0

导语:2019年广州小升初民校将取消笔试,采用面试的方式入学。对于怎样进行面试,广州市教育局在收集到的意见中,整理出了三个方案。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透露,一年之后的免试方案或在三个方案基础上完善产生。“免试招生”为大趋势下,该不该给民校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权力、如何保证面谈公正成为家长关注焦点。

三个方案:

●方案1

1.预报名--择校报名(含外校及民校)统一在教育部门指定网上提前进行,各校最终录取学生必须从中产生,教育局以此发放学籍。

2.确定正式报名名单。预报名后不可更改,否则视作自动放弃择校,各校对网上报名学生提前进行筛选,通过学生手册、简历等,最终确定招生人数至少2倍,但不可少于1000人的正式报名名单。

3.确定进入面试名单。对正式报名人数进行公开摇珠,全体家长参与,教育部门派人监督。最后按招生人数1:1.5决定面试人数。预报名人数不足招生数两倍的学校,直接摇珠产生录取。

4.面试录取。

●方案2

据学生成长手册定面谈资格

1.学生报名后,由学校通过查阅学生成长手册等资料,按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预面谈名单。

2.通过电脑摇号的方式,按招生计划数的3倍确定面谈名单。

3.面谈。

4.通过面谈,按招生计划数的120%确定预录取名单。

5.确定正式录取名单。

●方案3

摇号获取“匿名”面谈证

1.通过统一的电脑平台报名。

2.确定面谈名单:进入面谈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数的3倍;若报名人数超过面谈人数,则由民办学校进行电脑抽签。

3.小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面谈。

4.面谈程序:(1)小学毕业考试前,由区(县级市)教育部门会同民办教育协会对进入面谈的学生名单进行随机编号,制作面谈证。面谈证只有号码,无其它信息。区(县级市)教育部门掌握学生姓名和对应的号码,并确定每一个面谈时间段(三天共6段)来学校面谈的学生名单。

(2)面谈当天,由学校对照学生的身份证,给学生发放面谈证。区(县级市)教育部门、民办教育协会、社会人士等参与服务和监督。

(3)学生凭面谈证进入面谈。面谈结束后,立即在面谈证上打分。(学生面谈时,老师不知道学生姓名)。

(4)学生凭面谈证到工作人员处登记成绩。每一段面谈成绩单由学校、区(县级市)教育部门、民办教育协会签名确认存档。

目前教育部门尚未决定,被大众接受认为公允的方案尚未成型。已有的三个方案相对较受推崇,但是仍需完善。

家长关注焦点:

焦点1

民校还能否自主招生?

此前,广州市教育局就公办外国语学校“免试招生”提出两个讨论方案,其一为面谈名额全部由电脑派位产生;其二指出,保留外国语学校30%(暂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比例,剩余学位参照方案一执行。

然而,教育局此番整理的三个民校“小升初”讨论方案中,均未对民校的自主招生做出说明。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民校将所有学位都拿出在同一平台上招生,这也意味着报名者中签概率增加;但对于部分民校“铁杆粉丝”来说,他们的想法也不一样。

来自天河区小学五年级家长陈女士提出,民办学校毕竟与公办学校不一样,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权力。

作为一名“小升初”的过来家长,网友“松松老爸”对此也表示赞同。“完全采用统一的方式招生,看似走向公平,但忽略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精力与经济投入,以及孩子的个体差异。”“松松老爸”认为,对于教育资源的取舍,家长应该有自由选择权,“有些孩子他经过自身努力很优秀,应该给他们更多一个机会。”

焦点2

暗箱操作如何规避?

来自越秀某小学家长郑女士认为,选拔的成分依然存在,但结果截然不同,“考试有成绩说话,面谈由谁决定?”

采访中记者获悉,尽管此前,广州市教育局已经提出“五公开原则”(招生计划公开、报名考生的名单公开、面谈名单公开、预录取名单公开、录取名单公开)规范“小升初”免试招生,但这也未能给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

“面谈属于主观性,且面谈老师各有不同,很难在一条水平线上评价所有学生。”家长郑女士说怎样去规避面谈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依然是未来免试方案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避免暗箱操作角度出发,方案三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郑女士说,方案三提出报名学生通过摇号确定匿名“面谈号”,面谈老师在“面谈证”上打分,因为隐去了其他的学生的其他信息,相对更公正。

焦点3

免试后压力是否真的减轻?

说到广州“小升初”就不得不提民校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每年小学毕业生超过十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一参加了“小升初”民校考。

“以面谈代替考试,是否真的能减轻家长负担?”昨日,在一“小升初”家长群中,有家长抛出问题,该家长以三个讨论方案为基础分析,“方案一、方案二同时提出以孩子的成长手册、简历等为依据,筛选面谈名单,有比较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免不了压力。”

“以往看孩子的硬实力(考试成绩),现在会不会比软实力(竞赛、经历、家庭情况)。”该家长认为,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份完美的“简历”,仍然避免不了家长带孩子去上兴趣班、去练习口才、去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

初中作文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