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跟着政策转

144
作者 蓝色的古筝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2 10:39 字数 4957 阅读 647评论 0

“学区房”的概念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它的产生与“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紧密相关。

1986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那时全国大多数老百姓还习惯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单位给的房子在哪里,孩子就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很多大工厂就办了学校,让孩子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上学,彼此有个照应,家长心里也放心。

那时尚未流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焦虑。虽然高考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没有多少人会从小学开始未雨绸缪,加上“买房”本身就是稀罕事,“学区房”几乎是闻所未闻。

其实,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启动。当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习惯了30多年住房供给制的中国老百姓对商品房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价格也无人问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当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国,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1998年无疑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一席话宣告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终结。从此,中国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崛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谈到,“在《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全国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入学方式,有些地方公办学校采取的是摇号,有些地方采取就近入学。学区房现象不止在上海存在,在全国一线、二线城市都先后出现过,先实行‘就近入学’的地方就先产生学区房现象。”

2003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公办小学和初中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随之学区房悄然升温。“90年代末上海兴起第一波购房热,不少家长会把商品房周边的教育资源纳入购房考量,许多开发商就已在广告中打出‘距离某某名校仅10分钟步程’这样的招牌。”熊丙奇说,“但那个时候‘比邻名校’并不是购房的必要条件,毕竟靠近名校不代表孩子就能上名校。上海学区房真正兴起是在政策出台以后。”

近年来,学区房购买者常常因种种因素无法让子女顺利入学:或是因学区变动,所购房被划出招生范围;或是因学校设立户口年限门槛。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认为学区的划定存在着许多“花头经”。尝了学区房“空心汤团”的家长纷纷将矛头对准招生政策的不透明。

浦东新区教育局招生办主任赵国雯给出了解释,“各校招生区域划定每年都会变化,但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有时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学校关门,生源就会分流到其他学校,或者出现新的商品房,我们经过权衡将其生源划到周边的学校。对于一些边缘地段的学生,我们会根据周边学校的规模,招生人数,划到合适的学校。而关于户口年限,区教育局没有明文规定。”

细心的家长发现,有关部门“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在各区细化为“相对就近”原则,对此赵主任认为,“就近不是以学生家到学校的绝对距离为准,我们会统筹规划,根据周边学校的规模,招生人数等条件做出权衡,统一调配。‘相对就近’是一个比较严谨的概念。”

家长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争端上,他们对一些既不“就近”也不“相对就近”却顺利入学的孩子提出质疑。赵主任给出回应,“确有某些例外,像艺术体育类的特长生是不按就近原则招收的,学校可以通过考核自主选拨。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学校要经过区教育局批准,招收人数在整体招生人数中比例并不高。”

教育部门为了缓解家长择校严重的现实情况出台了“就近入学”政策,如今看来,这只是让不少家长换了一种竞争的方式。

北京学区房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