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父母应该担当起教育子女第一重任
上海中考网 张汝伦是复旦的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也是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许多听过张汝伦讲座的人都对他精彩的讲课内容和犀利的风格印象深刻。我和他相约复旦大学光华楼,他的办公室,听他谈了作为一个父亲的亲身经历与思考。道德大课比分数更重要英国老师却给了孩子一个差分,理由是“我刚才看到,某某老师和你面对面走过的时候,你没有和那位老师打招呼。社会不欢迎不尊重别人的人”。到底该不该把小孩子送去国外念书,什么时候送出去最合适?谈到孩子的教育,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我出去讲课,总有家长抓住我问这样的问题。我也是家长,和这些提问者的感受是一样的,在现在这样全球化、开放的世界,我认为,有一个国外学习的经历是必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很多东西,只有在那个环境中,才能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在年轻的时候,接受一些不同的教育,好处太多,已不用我多说。”“一些早早就把孩子送出去念书的家长,往往是出于对国内教育的不满。”他认识一对研究生毕业的夫妻,两人发现,身边的一些高档幼儿园内,孩子间攀比的风气很严重,孩子回来交流的都是“昨天来接谁谁谁的是什么车,今天又有一辆更好的车来接某某小朋友”,孩子的品性从小就坏了。于是,夫妻俩决定要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去念书。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对国内应试教育的不满。“为什么这么多年,国外教育始终深深吸引着一些国内的家长?因为他们教育里面的一些东西确实是我们所没有的,或者说是有差距的。”张汝伦的一位朋友,在儿子14岁时把儿子送去英国读书,一堂历史课上,孩子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有理有据,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显而易见应该是一份能得高分的作业,但英国老师却给了孩子一个差分,理由是“我刚才看到,某某老师和你面对面走过的时候,你没有和那位老师打招呼。社会不欢迎不尊重别人的人”。这个孩子在英国高中读高二时,老师带领大家前往剑桥大学听了一堂课,他后来在和爸爸的一次谈心中提到这堂课是这么说的:“爸爸,你为了送我去英国读书,花了十几万,就是这堂课,让我觉得这十几万花得值了!”张汝伦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但很能够说明问题。我们的老师,能做到像那位英国老师那样,用一个“差分”,四两拨千斤地,给孩子上一堂“道德大课”吗?我们的高中校长,能做到把高中生的队伍拉到我们自己的高等学府,去听一堂真正的“明”师所讲的大课吗?当然,国外的教育也有好有坏。送孩子去读,不能盲目地送,要擦亮眼睛。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通常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比公立的好。家长们送孩子出国读书前必须要做足功课。从小学习“人际交往”大课“因为孩子最终是要面对社会的,他们必须尽早学会的一堂大课就是——‘人际交往’,其中包括‘多为别人考虑’,否则到最后真正吃亏的仍将是自己。”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张汝伦也亲眼看到了东西方教育的差别。由于早年曾在德国教学,儿子跟着他在德国念小学。“德国的小学很有意思,基本上都是带着孩子们在玩,参加各种活动,真正花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好像要到高中才开始。”一天,儿子带着一封德国老师手写的信件转交张汝伦,信中所写的大致意思是,您儿子参与各种活动,总要排在第一个,家长能否与孩子谈一谈,希望孩子能够多多考虑到别人,也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当时看到这封信,说实话很吃惊,因为在国内,老师是绝不会写这样的信件给家长的。大多数国内的家长如果收到这样的信件,估计也都会觉得这个老师怎么这么小题大做。但事实上,德国的教育就是如此,德国老师认为这不是小事,而是值得郑重与家长沟通的、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大事。因为孩子最终是要面对社会的,他们必须尽早学会的一堂大课就是——‘人际交往’,其中包括‘多为别人考虑’,否则到最后真正吃亏的仍将是自己。”“这个国家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反观国内,不少教育仍是唯成绩而论。在这样的一个教育环境下,着急送小孩子出国念书的“热度”一度被推高。不过,近两年,又有了“新潮流”。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深圳、南宁,出现了一些私立学校,虽然收费普遍较贵,但办学理念很不错。当然,私立学校也有优有劣。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私立学校做得风生水起,使得一部分原本想要跟随“出国潮”的小留学生又回归了。张汝伦认为,国人对于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国内的家长、国内的这些新兴私立学校的投资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促成了这样一种“出国潮”的回归。父母如何担起教育子女的第一重任?在德国居住的那些年,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哪怕是最普通的德国人,也都是在父母的朗读声中睡着的。只是,说到底,理念虽好,出国留学毕竟需要很大的付出,国内那些私立学校学费太贵也确是事实。那么,没有机会出国、没有钱念好的私立学校,我们的孩子就不能接受好的教育了么?当然不是。教育无处不在。如果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更应该担当起教育子女的第一重任。1、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张汝伦认为,这四个字,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关键。“我儿子在北大念书的四年时间,没去过长城,他觉得有太多好看的书都来不及看,觉得读书有乐趣。在他眼里,他的爸爸从年初一到年三十,都在看书,几十年都是这样。所以他觉得,有时间就应该看书……”他说:“接下去我要给你讲的这个事情,请你一定、一定写在文章里。”“我给一个国学班上课,这个班的价格不低,两年的课程要8万,来听课的很多都是中产阶级。前不久的一堂课,我发现那个班居然有近一半的人没来听课,惊讶之余才得知,原来这些没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了陪孩子出游,他们的理由是,出游的安排是孩子放假前就预订好的,不忍心做更改。唉!”他重重叹了一口气,“我感慨啊!这些家长,都在做什么?!他们一个月一次的课,觉得不来上、请假,好像是无所谓的,这样的他们,在孩子面前,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无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才是让孩子最有感觉的教育,可是他们做了一个坏榜样。他们甚至都忘了,自己来上的是国学班……”2、营造书香氛围孩子的老师不仅仅在课堂里,也在家里。父母,父母的朋友,都是孩子的老师。如果孩子在国内、在家附近求学,那么家庭所给予孩子的一个“书香氛围”就显得太重要了!“很多国外的家长,都喜欢与知识分子交朋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音乐与书房,因为他们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成长有多么重要。”他给我讲了一个丹麦哲学家的故事,这位哲学家的名字叫“祁克果”。为了让我把这个名字写对,他特意转身从办公室整排的书架上找出一本书,很快翻到那一页。祁克果的老爸是个文盲,但祁克果却成了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老爸出身贫寒,后经营羊毛致富。在他们家,可以说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真实写照,进出的都是丹麦一流的文人学者,他们家变成了一个思想文化沙龙的场所。就是这样一个文盲老爸,他都清楚地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成长的重要性。”3、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语言除了合时合宜地“出去看看”,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他最后强调了“读物”之于教育的重要。“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数学,而是语言。现在的孩子最差的就是语言。”在德国居住的那些年,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哪怕是最普通的德国人,也都是在父母的朗读声中睡着的,以前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记住,是父母的朗读声。因为你的声音、声调都有你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也饱含了你的情感,这是其他任何录音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