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内向,爸妈教养先「隐形」

144
作者 如影随形的影子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30 16:23 字数 2550 阅读 641评论 0

我猜想应该也有父母跟我一样。

当别的家长讨论孩子们如何好动吵闹,我们家孩子很需要宁静和秩序。

也许还会抱怨孩子们爱喊无聊,但是想想自己的孩子似乎很享受独处。

说不定大人说受够了孩子们没礼貌的口气,在家却是自己容易惹孩子伤心。

他们冷静、谨慎、自律、讲理,也有胆小、固执、敏感、不喜变化的特质,总之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和想像中不太一样的孩子,还有难以找到共鸣的自己。

过去离开职场的这两年裡,花了更多时间和孩子细腻互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除了分享酸甜苦辣,更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对话、挣扎,并期许累积对孩子有更深的认识。纵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但背后总会代表着一群拥有类似生活经验或面临共同挑战的孩子们。

这一路走来难免有些孤独,因为我的孩子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教养书或教养文章。简单的说,别人有的问题她没有,她有的问题很隐性、很深层、很个人,我必须靠自己观察修行,彷彿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洞,才能真正有效协助她面临的困难—而那些困难几乎是被隐藏的好好的,不想让别人知道的。这是个专有名词氾滥的社会,有人称他们是高敏感度孩子,也有人会简单的说她们是内向者。名称或许能缩短摸索的方向,但也会带来许多刻板印象,而这正是教养中最忌讳的事。也因此,累积七年多和这样的孩子相处的经验,今年我给自己订了个进修主题:当"隐系孩子"的发言人。

近年来,探讨内向者成人的翻译书渐渐多了起来,只是多数的书以类似「内向者求生术」的诉求作为卖点,或许是市场考量或被鼓励外向的主流价值观影响,这些人真真实实地存在你我身边,只是有些人被勉强改变了而隐身人群。

或许这是很好的时机,从成人回溯教育过程的关键时刻,再倒过头来观看这些内向的孩子们,或许会有很不一样的角度。身为一个外向者、低度敏感甚至过动的人,这也是训练自己同理心、真正做到尊重别人的进修课题。当然,我期许自己再透过这个书写过程,召唤更多的隐系人类浮上檯面,给我们一点线索和回馈,让彼此的互动更成熟,更重要的是,能让这些特质的孩子们更多空间,让我们的社会充分理解他们的珍贵价值。

性格培养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