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器期固着是什么意思?
在早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固着”一般情况下意味着“力比多(libido)”停滞在人生早期四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的某一个阶段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完全转向后一期的阶段。 即某一个阶段里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而潜伏卷曲于某一方面,这部分没有得到解放的力量在其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因此造成身心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等。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
因此,性器期固着是指儿童在性器期(3-6岁阶段)对性的好奇和探索不够,没有获得足够的满足感。简单的说就是指儿童心理发育迟缓。通常说来,一个阶段满足太力比多比多在这一阶段不愿意离开;而如果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就伤害了未来的发展。
固着是又一种防御焦虑的机制。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大多数儿童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青少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陌生的世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能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是痛苦的。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于人的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有可能不敢作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下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留。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的整个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即固着。
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儿童性器期固着往往是因为在性器期时期,儿童受到了父母的恐吓或者打骂,往往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而导致无法正确认知性器,对性的发育处于固着。
2 性器期固着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性器期的矛盾冲突最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导因。
“恋母情结”与“阉割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同时又有消除父亲以便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由于母亲为幼儿提供了生理上的需要和满足,因而成为儿童最初的性爱对象。在此基础上,特别是男孩,总想要独占母亲的爱,父亲则成为和自己争夺母亲的爱的一个对手。因而,男孩对父亲产生敌意,形成了恋母仇父的恋母情(Oedipuscomplex)。
这一阶段,儿童表现出对性的好奇,由此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状况。开始时,男孩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口是一样的,当偶然发现女性的这种器官不一样时,他先是试图否认自己这种感觉的真性,继之,男孩对存在的这种差异感到恐惧,若此时男孩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时受到成人阉割的威胁,就会形成了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即男孩在潜意识里时常有被切除掉性器官的恐惧。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恋母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过程中,对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异性父母身上得到性欲的满足,而怨恨同性父母。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有时候,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俄狄普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常可以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俄狄普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对多数人而言,这种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因为这个缘故,俄狄普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
“恋父情结”与“阴茎嫉羡”
在性器期,女孩则对自己的父亲产生爱恋,母亲则被视为多余的人,而且总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女孩子的这种恋父嫌母的倾向,弗洛伊德称之为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但作为竞争对象的父亲或母亲都十分强大,最终以男孩向父亲认同,女孩向母亲认同而使心理冲突得以解决。
这一时期的女孩会对自己缺少男孩那样的性器官而感觉受到损伤,对男孩有阳具一事,既羡慕又嫉妒,产生了所谓的阴茎嫉羡(或阳具嫉羡)(penis envy)。
在过度恋父者里,女孩和男孩就会有许多共通点,例如“爱父嫌母”。女孩会嫉妒自己的母亲,男孩会觉得自己的母亲配不上他心目中高大的父亲,这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问题。
女孩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喜欢每天和父亲黏糊糊的在一起,只要见到父亲就会十分的高兴,会忽视排挤自己的母亲,和别人聊天三句不离父亲,喜欢夸耀自己的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只要是父亲做什么都是对的。
长大成人之时,女孩懂得抑制自己的会寻找和父亲长相性格十分相似的男性,甚至偏执的会连出生年月日都要相同;而不懂得抑制自己的女孩会企图一辈子和父亲在一起,甚至时不时的会冒出想要将母亲和父亲分离的念头,这往往会造成不伦之恋的后果。
而男孩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时会特别喜欢和父亲整天黏在一起,而父亲说的话就是指南表,从来不会去违抗自己喜爱的父亲,喜欢过度依赖自己的父亲,凡事喜欢让父亲做决定。当父亲和母亲争吵的时候,甚至会帮着父亲去辱骂母亲,过激的会难忍“卑微”母亲骂心目中伟大的父亲,而上前打骂母亲。
成年之后,如果有和父亲十分相似的男性出现在生活里,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十分的大,如诺没有,会执意的找像父亲一样的女强人类型的,喜欢强势的女性,也喜欢被恋人牵着鼻子走。
结论:过度恋父的女孩男孩的成长是畸形的,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恨父亲也不会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指南针,是权威的象征,过度恋父者往往会十分的依赖父亲,无论多大都不会想脱离父亲的怀抱,也会影响自己和父亲的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