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困难,怎么办?

144
作者 竹叶青_2008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30 16:21 字数 29425 阅读 755评论 0

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声音、表情、动作,来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刚开始,一个孩子看到他跟妈妈说完一句话后,妈妈脸色变了,孩子就会把这个信息吸收进脑袋里:“这句话有问题,如果说,妈妈会生气。”第二次,当他说出同样的话时,老师的脸色也变了,这再一次加强了他原来接收的认识。慢慢地,孩子从一个、两个、三个信息里逐渐解到,人与人互动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人际交往中很细微又隐秘的信息,很难一一通过口头传授,需要孩子从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自己观察、自己感觉,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怎样做一个社会人?怎么在社会上跟人家交往?否则,没有这些经验的累积,孩子走入社会、与人交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别人讨厌、排斥甚至欺负。等到学习了两三年,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已经知道学校这个情境跟家里是不一样的,家里和超市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情境中要相应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他从生活里逐渐学习,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好不好、社交能力行不行,跟性格没有关系。只不过,外向孩子胆子更大,比较敢于去尝试、碰壁,碰壁后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相对来说锻炼的机会更多。而内向孩子也不存在问题,他们的风格是先观察,把握较大时才去做,成功几率更高。因此,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社会化、社交都不存在问题,只有一种孩子会出问题,就是情绪太多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内在情绪太多时,整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干扰。别人用来察言观色和学习社交的时间,他却总是在琢磨: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吵架?为什么妈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爸爸无缘无故发脾气?……太多的精力用在回应内在声音、建立内在信念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 “我没做错什么,为什么妈妈打我?”更困惑的是:“ 同样的事情改天做,妈妈为 什么又不生气?”内在充满困惑,整个人的生命力、精力、情绪就都耗费在这里。
● ● ●
01:我的女儿3 岁多,进入幼儿园也有几个月了。她平时在家很喜欢说话,活泼开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很高兴,表现都很好,可是最近,老师反映她在幼儿园里面很少说话,也不爱跟小朋友玩,午睡还总尿裤子。请问,我的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我应该怎样帮助她?
?解答:一般来说,在家活泼的孩子到幼儿园不敢说话,是因为社会化能力不够,一旦与人在一起,相处分寸掌握不好,就容易被人嘲笑和拒绝,然后因此感觉受挫,不知怎么办。我们只能等到出现具体的事情后,教导孩子怎样应对。

至于尿裤子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本身这个年龄段尿裤子也比较常见。如果孩子的脸皮比较薄,很可能因为尿裤子被老师教导或被别的孩子嘲笑,而不敢跟人交往。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尿了裤子是不是感觉不太好?”或者“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因为尿裤子被笑话?”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可以跟老师沟通说:“可不可以不要公开说她?可不可以私下教她?”

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可以问孩子:“最近跟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没有不愿意跟别人玩?”“别人有没有不跟你玩?”但是,当妈妈问问题时表现得太焦虑、紧张时,孩子就会感觉到,她就不愿意说出来。如果孩子不讲,我们可以试着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你知道吗,妈妈以前在幼儿园……”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就比较容易说出自己的心事。

另外一个好办法是让孩子画画——随便画幼儿园的东西。画里可能有人、有树、有小鸟、有太阳、有云……根据画的内容跟孩子聊天,比如:“这棵树在这里多久了?它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它看到的是什么事情?”接下来,你想对孩子说的话,也可通过画里的东西告诉他,而不是直接讲出来,比如:“太阳公公每天都照着这个幼儿园,它也看到了一切。它看见树那么烦恼,就对它说……”
● ● ●

02:我的孩子很喜欢跟人分享零食。可问题是,有时候对方并不想要,他会硬塞给人家,如果人家还不接受,他就会生气。这是怎么回事?

?解答: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你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这样做,非常难得。你告诉他,能和别人分享是很好的行为。但还有另一种品质也非常好,就是:虽然我是好意分享,但是别人不要,我也尊重人家。我的好意已经体现,对方不接受有很多原因,比如他爸爸妈妈不喜欢他接受别人的东西,或者他自己不喜欢吃……

如果这时候能尊重别人,那就更可贵,更了不起了,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这种品质。面对3 岁的孩子, 你这样表述,孩子虽然无法表达他已经听懂,但实际上是可以明白的。或者,怕他听不懂就示范出来,比如我们给他一个东西,他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最重要的事是:当我们认为自己“好意”为孩子做一件事情时,我们要允许他接受,也要允许他拒绝。这样孩子才可以从中学习到,我是好意,不代表别人一定要接受。
● ● ●
03:我家孩子1 岁7 个月。他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经常去抢别人家的东西,再给他拿一个相同的玩具都不行,一定要别人手里的那个。转移注意力也不起作用。这种情况该怎么引导他?

?解答:转移注意力也不行,那就肯定要做“温和而坚持” 了。也就是,不管孩子明白不明白,都要温和地对他说“不行”。如果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差不多时候再对他说: “妈妈抱你去其他地方玩。”

基本上3 岁以内的孩子都还没有“我”的意识和感觉。没有“我”的概念,就没有“你”的概念,他不能分清楚这个东西是“你的”还是“我的”。他目前只能从实战中慢慢学习:妈妈禁止的,就是不能去拿。

有些孩子看上去好像懂,但其实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妈妈说不行时,他就乖乖听话了,并不是因为他真正明白道理。他明白的只是,当妈妈说不行时就是不行。但有些孩子不是,生命力太强,妈妈说不行,他还是要试,一直试一直试,直到发现妈妈很坚持,才会明白那个东西是我不能拿的。

妈妈不用唠唠叨叨讲一堆道理,温和而坚持地说“不行”(有时候直接用行动表明)就可以了。
● ● ●
04:我的儿子刚2周岁。平时太过与世无争,与同龄小朋友玩从来只有被欺负的份,别人打他,他不会还手,甚至不会反抗。但最近在家遇上不顺心的事会打外婆和妈妈。我不希望他变成小霸王,但至少在外要会保护自己。我想请教一下,如何让小孩学会“争”?

?解答:你的孩子可能天性就属于不爱惹是生非的那种。如果没有被欺负得太厉害,就不愿还手,平时也不会攻击别人。但有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一旦有情绪,或者感觉被侵犯了就会大打出手。所以,这个问题首先和孩子的天生气质相关,你要让他改变天性,变得“爱争”恐怕很难。

那为什么在家会打外婆和妈妈?一方面,可能孩子长时间在外处于弱势地位,容易积累一些情绪,而他又知道在家里打人是相对安全的,所以他敢借机发泄不能承受的情绪。因此在家,父母该阻止的还是要阻止,让孩子知道什么分寸是被允许的,不能让他做小霸王。否则,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概念:在外面不敢打人,在家却可以!

另一方面, 这个孩子刚开始打家人时没有被当回事,而他自己也发现这样对自己有利,所以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比如妈妈让他做讨厌的事情,他怎么不同意都不行,直到他发脾气打人时妈妈才让步,这样的经验会把孩子引向不健康的方向。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妈妈要引导他:“妈妈不喜欢你打人。有什么事,你要好好说出来,我才能接受你的意思。”

同时,我们也要教孩子如何应对外面的冲突。两岁的孩子出去玩时,基本都有家人陪同,所以我们完全有机会教导孩子。但这个教导不是让孩子打回去,而是先观察孩子打算怎么办,他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给孩子一点时间,有的孩子就会去试:我能不能跟他讲好话,跟他做好朋友,这样他就不会欺负我?或者大声吼对方,看他能不能被吓退?有时候妈妈也会担心,对小朋友之间的事下手太快, 导致孩子没有自我尝试和学习的机会。

当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也无法承受时,他自然就会跑来找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和帮忙。在我们帮助孩子时, 也不能逼迫孩子打回去,要看孩子自己的决定,我们可以尝试教孩子运用声音的力量,两三岁的孩子不能明白话语的内容,但却可以读懂声音里包含的信息,能从声音里察觉“能不能进一步挑衅别人”,即使孩子连用声音止住别人也做不到, 那么他选择躲开这种人也无妨。
● ● ●
05:孩子4 岁,从2 岁7 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到现在仍然不怎么喜欢去幼儿园。最近他告诉我,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吼他,我们应该给他转到新的幼儿园吗?

?解答:在任何幼儿园,孩子都可能遇到比较凶的老师。所以,你可以先这样回应孩子:“对!这个老师确实挺凶的,不过这和你没有关系,也许老师天生脾气不好,或者太忙了所以容易发火。不可能所有老师都像妈妈一样,对你这么温柔,所以你要学习怎样和凶的老师相处。比如你要做好该做的事情,如果你已经尽力了老师还凶你,你就要跟妈妈说。”千万不要反驳孩子说老师其实不凶,或者低估孩子理解你这番话的能力。

接下来,你要想办法弄清楚,老师是因为脾气有问题而对所有人都这样,还是单单针对你的孩子。如果是前者,那么不必转园。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的老师、老板或者同伴,难道他总要因为别人的原因而躲避到其他环境中去吗?但如果老师的确特别针对你的孩子,你就需要和老师沟通一下,看问题出在哪里。之后情况还是没有改善的话,再考虑转园。
● ● ●
06: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3 岁半的儿子总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看着不太合群。我应该怎么办?

?解答:先接受他。因为有的孩子三五下就可以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可有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快和陌生人融合在一起,他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对环境非常非常熟悉以后才可以融入。

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儿子是不是因为被其他孩子排斥才这样,他在其他方面有没有表现出问题,比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如果他情绪比较稳定,参与集体活动时也没问题,你就不用干涉他。这样的孩子,如果被逼着和别人一起玩,反而会难受。他们天生需要更多安静的自我空间。这是个先天个性问题,你应该给孩子更多时间。

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吧!这类孩子将来上学后,学习成绩更好,不用你操很多心。
● ● ●
07:儿子4岁半。在他要好的小伙伴里,有一个男孩有点暴力。虽然男孩们一起玩时,难免有些推搡和拳脚动作,但那个小男孩总是下手太重,比如前几天他居然把我儿子的脸都抓破了。我很犹豫,要不要阻止儿子和他继续来往?

?解答:你和儿子玩一下角色扮演游戏吧。你扮演你儿子,你儿子扮演那个很凶的男孩。然后你给他示范,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让孩子学会不责备、不讨好地和对方沟通。比如你示范说:“我们是好朋友,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抓我。否则,我以后不跟你玩了。”或者:“我喜欢和你玩,但你常常弄伤我,你要小心一点,动作不要那么大。如果我总是受伤,妈妈就不让我们做好朋友了。”如果你儿子不敢,你就陪着他一起去。

通过这个过程,那个小男孩也能有所学习。小孩子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力量,所以他的“暴力行为”不一定就是故意的,但这不代表他不需要改变。如果他的暴力行为总是不被提醒,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克制自己。

跟儿子沟通一下,给那个孩子两三次的学习机会,在你们觉得给够了机会时,可以最后一次提醒说:“这是最后一次,你再这样,咱们俩以后就不能一起玩了。”这样,如果对方还是没有改变,你的儿子也不会因此而难过。
● ● ●
08:儿子5 岁8 个月,现在上学前班。学期开始时,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月,终于能大大方方进班里不哭了,可最近因为病了几天没去幼儿园,再去时又要从头适应,上午哭哭啼啼,只有到下午才能进入状态,表现得很好很积极,可第二天早上却又表现出害怕,嚷嚷着不要上学。这样有问题吗?

?解答:没有问题。只要孩子能慢慢适应,在环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好,那就不是太大的问题。

这样一次又一次克服不适应和害怕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训练,对他的成长很有好处。他借由这个方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当他发现自己状态越来越好,本身就能增加他对自己的信任度,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

父母要有耐心接受孩子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要去比较“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很快适应,我的孩子却不可以?”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不管是什么原因,接纳他,鼓励他就好了。不要对孩子说:“没什么怕的,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那么胆小?”鼓励的意思是说:“你可以的,去吧!”如果孩子状态不好,从学前班回来带着不良情绪,他会表现出来或者说给你听,这时候,你自然地告诉他该怎么办就好了,不用太刻意。
● ● ●
09:我告诉3岁的女儿:“妈妈需要离开一段时间,去住院开刀。”她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情绪波动。可是当我在医院跟她打电话时,她却问:“妈咪你是不是在医院?是不是要动手术?动手术是不是会出血?血出多了是不是会死?我就没有妈咪了。”然后她就很伤心地哭了,晚上也睡不好,一直做梦惊醒。外婆责怪说:“不该告诉小孩子的,告诉她也没意义,还吓得要命,就说出差好了。”难道我真的不该告诉孩子吗?

?解答:对孩子说,妈妈要看病、住院并没有问题,不合适的是,跟孩子讲的太多,比如会出很多血、会死之类。这些话一定是成人告诉孩子的,否则3岁的孩子想不到这些。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人会生病、看医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小孩子会跌倒一样。只不过病有大有小,伤风感冒两三天就好了,但有些病需要治疗的时间长一些,妈妈要做的就是接受治疗而已。

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学习接受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生病或者碰到意外,都是生命里很正常的事情,当孩子看到生病的妈妈可以很坦然地接受,坦然地治疗,那么有一天孩子自己生病了,对这件事情也能比较好地接纳。甚至,将来经历一些意外、病痛、受伤,她也会坦然接受,相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相反,如果妈妈不能接受去医院这件事,孩子对生病就会有过多恐惧。

不管是有家人生病,或遭遇其他家庭变故,最重要的, 并不是当时我们对孩子说什么,而是我们面对事情的态度。如果我们坦然面对、泰然处之,那么孩子也一定可以心安。如果爸爸妈妈表现得非常害怕,孩子就会觉得:“这一定是了不起的事情,否则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害怕。”然后,孩子就变得更加害怕。所以,还是我们自己先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些事情吧!
● ● ●
10:1 岁半的女儿出去玩,常常会碰到一个比她大半岁、攻击性比较强的小朋友。冷不丁遭到攻击后,女儿有时候大哭,有时候皱皱眉头,然后躲开。对方小朋友的妈妈也会对她的孩子说“不要推妹妹”,可实际在行动上并不去干涉,还说这是孩子之间的正常社交,大人不应该插手。她说她的孩子被人欺负时,她就不会出面。即使我非常心疼女儿,但并没有为她出头,一方面不确定自己的干涉是否恰当,另一方面因为和对方非常熟悉,也不好意思指责那个小朋友。究竟怎样才是恰当的应对方式?

?解答:判断需不需要出手帮助孩子的原则很简单:当孩子表现出痛苦时,我们一定要出面处理。也就是说,当孩子有激烈的情绪表现时,表示他没有办法处理眼前的局面,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教导孩子处理,比如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大声告诉对方“不可以”“我不喜欢”。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没有太介意的表现时,妈妈不用管,等他自己没办法处理时再问他:“什么事?打算怎么办?”给他一点建议,看他要不要接受你的建议,如果他表现出“不要紧,算了”,那就算了。

有时候,孩子对自己的退让是无所谓的态度,比较介意的是妈妈。面对这样的事情,妈妈一定会觉得心疼。但只有妈妈先忍住自己的心疼,才可以给孩子一点面对情绪的时间,以及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困扰,或者从你自己的经验、感觉来说,对方真的已经有些过分时,你可以教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不要推我。”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够,你可以直接对攻击人的孩子说:“你不可以这样对我的孩子,他不喜欢。”

你不用理会对方妈妈的看法。她认为孩子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用管,她面对自己孩子被欺负就没有出面,那是她的决定,与你无关。你可以告诉她:“我觉得不行,因为我要示范给孩子看,我们不喜欢被人攻击。面对别人的欺负,我要让我的孩子学习对别人讲‘不可以’。”

否则的话,妈妈总觉得不能跟别人讲“不可以”,孩子看到妈妈想说又不好意思说,他也会觉得自己不可以说。接下来他要做的就很可能是,找一个比他更小的孩子来欺负。

所以,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任,就要说出自己的不高兴, 也要教导年幼的孩子:“下次别人打你,你不高兴了,要跟对方说‘不喜欢’‘讨厌’。”即使孩子小,也可以学会这样简短的回应。

如果对方孩子一直都这样,就是改不了,而你家的孩子又小,肯定要吃亏,那么我的建议就是“釜底抽薪”——走人!孩子本来就应该从“我做错事情,然后别人不跟我玩” 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否则,他怎么知道自己错了,人家不喜欢被这样对待。从小知道,做什么事情会找到好朋友, 做什么事情会失去好朋友,是很重要的课程。其实,这么大的孩子很容易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经验,因为他们现在并不注重物质,最注重的就是关系。
● ● ●

11:2 岁的女儿,最喜欢和一个大她半岁的小姑娘一起玩。那个小姑娘比较强势,力气、能力也大一些,所以两人一起玩,同时看中一样东西时,我的女儿总是拿不到。我觉得这种经历很容易带给她挫败感,可不可以尽量减少和对方在一起玩的频率?

?解答:看孩子,她不愿意,可以少来往。但如果她觉得没问题,愿意继续,妈妈也不必介意,因为这也是一种成长学习。

我们会发现,跟强势的人在一起,我们需要忍受对方,从这里面我们会察觉到:如果我们对别人强势,别人也会很不舒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从别人对待他的态度中学习,怎样让人舒服?怎样让人不舒服?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妈妈不要干涉太多,让他在自然的状况下,接触各种类型的交往,学习各种的舒服和不舒服。比如,当你的孩子能力变强,遇到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他就会想,我要不要用强势的方式,让人家不舒服?身处弱势地位时,深刻的不良感觉反而会让孩子将来比较容易以己度人。

除非对方的力气真的大很多,下手又没有分寸,父母才可以出手帮助。不然的话,不要过分担心孩子被拒绝会怎样,抢不过又怎样,这些本来都是很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孩子需要的,不是每次一被欺负就被救起,而是被教导,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
● ● ●
12:儿子3岁,上幼儿园已经半年多。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今天上幼儿园吗?”如果答“上”,他必然会哭。但是,他也能够按部就班出门,路上及送到班里后都表现得很好,能高兴地和我说再见,晚上接园也没有情绪问题。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吗?需要想办法开导他吗?

?解答:如果孩子不是很抗拒,在幼儿园可以愉快地学习,回家也没有带情绪,只是有那么一会儿不愿意,问题就不大。

3 岁多的孩子,正处在和妈妈从心理上进行最后分离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真正从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了。但这时的孩子会比以往更加不愿意分离,因为孩子可以感觉到,过了这个阶段就要真正分离了,他既为自己的独立感到高兴、自豪,同时又难免“舍不得”,之前毕竟长久地和妈妈在心理上一直联结着。我们成人也体会过这种心情,即将分离时的不舍心情是非常正常的。

妈妈可以试着接受孩子的这种情绪,或者拍拍他,讲很简单的安慰话:“很快就会看到妈妈的。”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要传递一种“没有太把这当回事”的感觉。

不过,一旦孩子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比如拼命抱着妈妈的大腿,死都不肯放,或者在幼儿园整个人都有退化性行为(比如入园前原本不尿裤子的,因为入园又开始尿裤子),那就需要特别处理了。
● ● ●
13:我儿子2岁半,性格敏感、内向、慢热。在他快3岁的时候,我们全家人因为工作调动会去另外一个城市,他也要在新城市上幼儿园,而且幼儿园使用的语言和家里的不一样。请问这种情况下,作为妈妈,我应该在搬家之前和之后做些什么来帮助他适应新家及幼儿园的生活?

?解答:妈妈不用太担心,这个年龄的孩子的适应力通常都比较强。可以做的事情是:

1.搬家前告诉孩子:“我们会搬家,在那边会有……”不过,老实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我们只是跟他简单讲讲罢了。

2.到了新家的时候,刚开始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陪他,因为环境是陌生的。接下来就要看孩子的情况,如果没出现什么问题就是能适应了。通常,之前安全感越足的孩子,适应能力就越强。

其实这种慢热的孩子适应能力反而是强的。他的好处在于,去到幼儿园,他不会很快让自己和别人打成一片,所以他有时间在一旁先观察,等觉得可以了,才慢慢融进去。有些孩子就不是这样,其实他还不能够融入,但因为他胆子大,硬要加进去,这样反而容易得罪人。

比较小心的孩子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的,他了解别人的情况,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况。他通过观察发现,哪些人是比较好交往的,哪些人是不可以交往的,他会先从感觉可以交往的开始,然后慢慢扩大朋友的范围。这样他比较不容易犯错或者受伤。妈妈不用担心孩子的慢,只要他能交一个朋友,他就有能力交第二个第三个……

每个小朋友的观察时间都不一样,基本来说,只要心理营养足够,和小朋友的交往都不会有问题,小朋友也不会因为他慢而欺负他。爱欺负人的孩子也是用直觉来找欺负的对象,当他感受到哪个孩子内在是弱的才会向他下手。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慢一点,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自信的,气场比较强的,别人是不会来找他麻烦的。

孩子根本不需要很快融入,慢一点对孩子没坏处。最怕的是,孩子还没准备好,妈妈强行逼他融入。
● ● ●

14:我家男宝,快3 岁了,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带他去早教机构,因为教室里有小朋友而拒绝进教室,但是回家又吵着要去。我感觉他非常矛盾,内心想去,但又有所顾及。他平时也挺敏感的,我要如何引导?


?解答:确实,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还是愿意去早教机构的,所以要慢慢引导。最大的可能还是安全感不太够,所以明明心里想去,却又有些害怕。妈妈可以做的事情是:逐步带领。

先鼓励他和一两个小朋友建立关系,开始时妈妈陪着他,让他和别人握握手,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表示友好。等到孩子可以接受时,再在妈妈的看护下和更多小朋友一起玩。帮他找朋友时,妈妈的分寸特别重要,既不能急躁、催促,又要有一定的鼓励,比如拉着他的手,和其他小朋友手拉手。

当孩子在教室门口不肯进去时,也要慢慢来。不进去,就先远一点看看,不用太靠近。等孩子可以的时候,和他一起再靠近一点。这样,每一次都多靠近一步,只要孩子能不断往前走一点、再走一点。等到他能进教室,以后就都敢进去了。刚开始孩子拒绝时,千万不要推他,反正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也只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并不着急让他学什么知识。每次靠近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看到自己在尝试,也发现没有人逼他立刻参与进去,他有的是机会慢慢观察教室、老师、小朋友,以及里面发生的事情。

平常不喜欢跟小朋友玩,同样是安全感的问题。不过,3岁的小朋友,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才刚刚成为一个人。对于“怎么用一个人的身份跟别人交往?”“和别人交往保持什么距离?”“对方会怎么对待自己?”这些问题,他心里没数,有点害怕。这也很正常。等孩子安全感足够之后,他自然会有兴趣交朋友。
● ● ●
15:女儿有个“特好”的小伙伴,但是那小孩特别精,什么都是挑对自己有利的做。比如跟女儿玩的时候,她想要的东西女儿都能给她,但是她喜欢的东西一律不给。公共的玩具也是,看到我女儿想玩,她会马上过去抢了先玩。即使这样,我女儿还是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该怎么办?

?解答:应该让孩子挑选自己的小伙伴,妈妈不要那么计较。

因为孩子只有在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相处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学习和成长。其实,这么小的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的利益问题?不多的,都不是大事,最大的问题还是妈妈太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亏。

当然,在和“精明”的小伙伴互动时,妈妈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当对方要我们孩子的玩具而她又不愿意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对她说‘不’。”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吗?所以要允许孩子交各种各样类型的朋友。

妈妈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女儿和这样的小朋友在一起久了,就习惯于“弱势姿态”。但是,一个孩子是否弱势,跟对方的强势是没有关系的。有自信的孩子,即使在强势孩子面前也不会表现得很弱势,而且,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占点便宜,并不表示这个孩子就处于弱势。

一个孩子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群体中,和他的自信程度有关,和交什么朋友无关。所以,如果孩子自信不够,要做功课的是爸爸妈妈。我们能不能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肯定他?我们能不能找到孩子身上值得欣赏的优点?
性格培养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