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1、避免溺爱孩子
家长对孩子多分地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很不利的。试想,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些事物稍微表现出一点点害怕的情绪,就马上带孩子离开恐惧对象,这就使孩子失去很多锻炼勇气的机会,长期这样的话,对孩子塑造坚强勇敢的性格是非常不利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避免对孩子态度反复无常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会儿要求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长期面对这种情况,会无所适从,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很容易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致,不要经常变化,让孩子找不到遵守的规则。
3、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脾气
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发脾气,对让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的情绪中,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惯,对很多事物和事情没有信心,产生恐惧心理。
4、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2 儿童产生恐惧的表现
1、从恐惧行为主体看
有个体行为(少数儿童怕狗)和群体行为(如大多数儿童都怕黑暗环境)的区别。
2、从恐惧行为客体上看
有对自然现象(如影子),社会事物(如陌生人),动物等的恐惧。
3、从恐惧的具体表现上看
儿童恐惧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如表情惊恐,惊声尖叫,逃避退缩,痛苦绝望等。由于交感神经的高度活跃,儿童往往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并伴随散瞳等特征。严重惊恐者,面部神色恐怖且毫无血色,全身松软无力。更有甚者,会出现便溺不能自主等严重现象。
3 宝宝有恐惧心理,家长该怎么做?1、承认宝宝的恐惧感
当宝宝有害怕心理时,比如说害怕床底下有妖怪或邻居家的小花狗时,家长总是不置可否,觉得小孩子很傻,没必要害怕,但宝宝却认为非常真实、严重。因此,面对宝宝的害怕,家长不能笑,应该让宝宝明白爸爸妈妈懂得害怕的感觉,安慰宝宝,让宝宝放心。宝宝自己觉得害怕没什么时,还会想要战胜它,相反,如果父母忽视宝宝的恐惧感,那宝宝的恐惧随着时间累积将难以消除。
2、别试图告诉宝宝没什么好怕的
当宝宝诉说隔壁家的小花狗很可怕时,家长只是说“没什么好怕的,小狗不会咬人”,这对宝宝来讲并不是一个定心丸,相反会增加宝宝的恐惧感。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宝宝一起面对恐惧,跟宝宝说“妈妈知道小狗很可怕,我们一起从它旁边走过去,如果你不敢走,等小狗过来时,妈妈就抱着你走”。
3、利用宝宝喜欢的东西
很多孩子都有念物情节,一般是玩久了的玩具或者一直穿的一外套、一直盖的小毛毯等,宝宝情绪焦虑时能从这些东西上得到安全感,特别是晚上睡觉或者要上幼儿园时。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有勇气去做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去看医生、去上幼儿园、见陌生的叔叔阿姨等,不要斥责宝宝粘着那些小东西很没出息,还坚持不让宝宝将那些东西带出门。当宝宝4岁后,那些小东西可能就被丢弃一边了,宝宝也逐渐学会自己克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