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听话”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现在看到还不晚
确实,无论发小、同学,还是亲戚朋友,对老公的印象都是“慢性子”“没脾气”“沉稳”。
但是结婚后,随着两人亲密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老公真正的性格特征,跟大家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他虽然表面看起来沉默、稳重,但实际上是个急性子,会因为自己贴壁纸贴不好而发脾气,并把怒火冲我发泄。
他虽然表面看起来很顾家、很在乎家人的感受,却又经常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会因为工作上的不顺而迁怒于我,故意找茬。
因为这些事情,我们没少吵架,因为跟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在一起,总感觉很难受,总担心他说不定哪天就会家暴。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开始一起接触、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在一次跟老公沟通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他现在这种易怒、无常的性格,跟童年的经历似乎脱不开关系。
提起童年,老公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父亲的白眼。
每当他发小脾气的时候,父亲就会白着眼盯他,再咬着牙恐吓一句:“怎么跟我说话呢?欠揍!”
每当他耍小性子的时候,父亲还是用白眼盯他,再狠狠地训一句:“供你吃,供你喝,还这么事儿!不知好歹的东西!”
老公童年没挨过一次揍,但是父亲一天好几遍的白眼和恐吓,就已经有足够杀伤力了,足以吓得一个年幼的孩子不敢再放肆。
但是,人的情绪、脾气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即便童年被打压、被克制,它都不会消失,只是暂时憋屈在心底而已。在成人后,常常以别的形式释放出来。
我老公的情况就是这样,在童年时期,他的父母追求孩子绝对的服从、听话,因而孩子任何的小脾气、小性子都不被接纳和允许。结果等到长大、结婚后,他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情绪就会时不时爆发,于是就动不动迁怒到我身上。
就像我的导师说过的那样:童年从不发怒的孩子,更容易长成脾气暴躁的大人,从那副老实巴交的外表下爆发的出来的脾气,更伤人、更令人猝不及防。
孩子发脾气,一定是坏事吗?
在绝大部分父母的印象中,“发脾气”“愤怒”都是不好的情绪,代表着任性、破坏、不受控制。
我们都很讨厌这种情绪,所以每当孩子哭闹、耍小脾气时,我们都会严厉制止:
“别哭了!”
“你还敢顶嘴?欠揍!”
“你什么语气?跟谁说话呢?”……
但实际上,按心理学的科学观点来看,“喜、怒、哀、惧”是人的四个基本情绪,它们都是正常的,并没有好坏之分。
“发怒”是人的本能,可以帮助我们在自身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勇于争取、反抗。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连发怒的能力都没有了,就会表现得自卑、怯懦,没有主见,任人摆布。
我的朋友罗静,是中科院儿童心理学博士,她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团充满生机的能量体,本性是伸展、探索。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像蜗牛一般,伸出一个个情绪的触角,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如果孩子的情绪被认可、接纳了,他身上的情绪就是一股被祝福的能量,以前的小脾气、小情绪,都会在成长中慢慢变为激情和活力。
如果孩子的情绪一直被否定、压抑,他身上的情绪就是一股被诅咒的能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最容易变成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人。
当孩子不听话、发小脾气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1)在心理上,认可孩子的情绪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喜、怒、哀、惧”都是基本而且正常的情绪,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大人心情不爽的都会生气、发脾气,何况孩子呢?
而且,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很低,所以有点不满意就闹,有点不舒服就哭,这是成长的特殊阶段决定的,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当我们在心理上开始认可、接纳孩子的情绪时,就不会觉得孩子那么讨厌、烦人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2)引导孩子,说出情绪背后的诉求
任何情绪背后,都有原因。孩子耍性子、发小脾气时,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说出来。因为只要孩子能说出来了,也算是一种形式的宣泄。
妈妈:“孩子,你看起来好生气呀,是不是?”
孩子:“对呀,我快被气死啦!”
妈妈:“哎哟,我猜你肯定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能跟妈妈说说嘛?”
孩子:“我想要个新文具盒,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咱家又不是没钱!”……
妈妈:“咱家当然有钱买呀,而且能买好多好多。但是,咱家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赚来的,需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不能随便浪费哦”……
(3)教给孩子正确发泄自己的愤怒
孩子有愤怒情绪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不注意宣泄的方式,而对他人或者自己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这就很不好了。
一个比较好的发泄方式,就是让孩子直截了当地、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抢了我的玩具,你很没礼貌!我很生气!我希望你马上还给我!” “妈妈,你说过带我去吃冰激凌的,为什么不守信用?我很生气!”……
如果孩子每次都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将来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