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我孩子打哭了....孩子爱打人怎么破

144
作者 双方各一个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8 13:34 字数 11522 阅读 828评论 0
当孩子打我时,我还要把他们抱的更紧??我的孩子到了一岁左右,突然变身小小“暴力分子”,经常一言不和就把我“暴打一顿”,用指甲掐,用小手打,用脚踢,用牙咬,有时候真的是痛的我眼泪止不住的往外冒,我手上的伤疤都还没好,鼻子上刚又被抓掉一块……

很多文章都有提到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比如紧紧抱住孩子,家长还需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不要打人。不过通常情况下我就是被他打的那个啊!而且很多时候的攻击都发生在我本来就抱着他的时候。不论是抓、揪还是咬,这个时候孩子就像一条吸血虫,紧紧地把他们的小魔爪和小尖牙嵌在我们肉里,脸上还龇牙咧嘴的一脸狰狞,看的为娘的一阵心寒:老娘如此爱你,累死累活地养你,你竟然下如此狠手!!这个时候了你还要让我“温柔”,让我抱得更紧?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打别人?我还是宁愿打我吧....

要是他们打别人,家长还是更宁愿孩子打的是自己。当打了别人,尤其是别人的孩子时,相信我,熊孩子的妈其实更难受!一边低声下气连连给别人道歉,一边心理默默流泪:我以后是得给这熊孩子收拾多少烂摊子啊!以前不就有段子说,生孩子前,我想我以后决不是打孩子的那种家长,生孩子以后,“妈蛋!孩子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可千万别给打死了……”

记得孩子1岁3个月左右时,一次遇上大领导带着两岁左右的孙女在公园玩,我刚走上前打个招呼,夸了夸小女孩(拍拍领导马屁),没想到熊孩子已经走到小姐姐面前给了别人一爪子……这一爪子下去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我的绩效、年终、仕途在他的魔爪下灰飞烟灭(所以同志们还是努力工作吧,拍马屁有风险!)。你说这种情况下我到底是打孩子呢?还是打孩子呢?不过还好大BOSS非常有涵养,理解这个阶段有些孩子会喜欢动手,主动帮我打了圆场,感动的我当时就暗暗发誓要做牛做马给公司效劳了……

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即便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孩子打人但是却难以仿效的原因:家长的情绪。

我被我孩子打哭了....孩子爱打人怎么破

写这篇文章时,我的脸上手上都还“挂着彩”,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个阶段的孩子打人,他们真的不是针对你,而且正如前文所讲,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大可能是因为家长无意间把孩子“惹怒”在先,他们打人更多地是在向你传递信息:

“妈妈,我怕!”,“妈妈,我好无聊,快来和我玩游戏吧”“妈妈,快快关注我!”“妈妈,你怎么这么温柔有爱地给别的小朋友讲话,你只能和我讲话!”

所以,想通这个道理后,我常常自我安慰,你看孩子打人基本都是出于对我无条件的、不设任何心机和防备的爱啊!

做好家属的情绪工作后,下一步当然就是要追本溯源,对症下药了。

step1:第一次打人

回想一下,孩子第一次打人是什么情况。

我第一次发现孩子打人是在他11个多月时,他开始喜欢扯我们的头发,有时候抱他出门,我刚和别人打个招呼他就突然在我头上扯一把,痛的我嗷嗷叫;有时候和他一起躺在爬爬垫上,他也会爬过来又给我一把…….我那段时间真是每天顶着一头乱发啊。后来我反思,为啥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学会了揪别人头发了呢?

3岁以下孩子自我意识萌发,这个阶段孩子都认为全宇宙都得围着他转。对他们而言,父母(或者其他亲密的监护者)时时刻刻的关注非常重要,且不容分享。想想原始社会里,对于小宝宝来讲,家长的时刻关注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生死攸关的保护,所以“求关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不停地叫“妈妈”(一天真的会叫上百次…..),还会有不许其他人接近家长,甚至和家长说话都不行的“吃醋”的表现。所以就像前文所述,有时候他们打人只是没有及时得到家长的关注,或者感受到了其他想要分享“关注”的威胁。

仔细回想了下孩子第一次揪我头发的场景,那次是我抱着他在公园散步,突然一只小狗从旁边的树丛里窜了出来,他吓了一大跳,无意中使劲拽了我的头发,我忍着痛,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安抚他不要害怕。也许就是这件事开启了他“揪妈妈头发,妈妈就能关注他,保护他”的脑回路。

所以此后,如果我没有理解或者及时回应他的需求,几次之后他就会使用暴力。比如我给别人说话,他以为我忽略了他;和他一起躺在游戏垫上,我只顾自己放松,让他自己在一旁爬着玩,他感觉无聊和被忽视,当然上来就是给我一爪子啊。

step2:家长的应对

家长对孩子打人是如何应对的,是正确处理还是反而强化了这一行为。

无意的强化

用暴力来获得掌控感:

就在学会“揪头发”后不久,他对“揪头发”这件事似乎就有点上瘾了,于是出现了前文的场景,常常莫名其妙地就来一爪子。也是后来查了才明白,除了“揪头发就能引起我的关注外”,还因为每次他揪我头发时,我会条件反射地大叫一声(只揪一小撮或者几根,真的很痛!),这便是一个负面的强化:我的尖叫和龇牙咧嘴像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他可以用揪头发这一动作来对我施加强烈的影响,通过暴力,他获得了一部分的掌控感。

用暴力来表达激烈的情绪:

就在公园事件发生后不久,一次孩子摔倒在地,外婆心疼地赶忙扶起孙子,还愤怒地用手打了地,责怪“地”把孩子摔痛了(给我妈讲无数次,她就是听不进去……坑女儿诶),就在这次后,孩子学会了说“打”这个字,于是他发现了一片“新世界”:通过“打”来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和抗拒。比如强迫正在公园玩的高兴的他赶紧回家,多催几次他就会一边挥动着小手,一边哭嚷着“打打打”。

step3:家长应该怎么办

针对关注

打人时撤掉关注,平时给予更过高质量的陪伴和安全感

撤掉关注

当孩子动手后,特别是刚开始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一定要忍住痛,拽开他的手,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嗷嗷叫),坚定严肃地告诉他你打妈妈,妈妈很痛,然后离开孩子一会儿,做自己的事情,此间不给予他任何关注(当然家长还是要偷偷看着孩子,以免发生意外)。

前后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一定要和家里的其他成员沟通好,爷爷奶奶这个时候也要和父母保持一样的行为。比如我推开孩子的手离开后,孩子多半会哭,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就不要上前哄了,即便孩子来“告状”,其他人也要告诉他“他刚刚打人是错误的行为,以后需要…..的时候,应该……” 。

所以,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来讲,在亲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提高相处的质量,用更多的互动和更耐心的陪伴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针对情绪

一两岁的孩子,他们情绪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理性,加上语言发展也不充分,最原始最直接的“暴力”当然就成了第一手段。关于孩子的情绪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了,家长要做的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反思情绪。

接受情绪、认知情绪、反思情绪和共情。

分析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孩子身上之前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情绪,给情绪命名,伤心、害怕、难过、嫉妒等,针对具体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方案。 一起去回顾事件。也可以考虑共情,让孩子体会受害者的感受,除了面对受害者,道歉,还可以在孩子跌倒、疼痛、受伤的时候告诉她疼痛的感觉很不好。

首先是接受孩子的情绪,不要孩子一打人家长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当孩子冷静以后,和孩子一起回顾事件,孩子身上之前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情绪,教会他们相应的词语:伤心、害怕、难过、嫉妒等,针对具体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方案。

最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反思,比如生气和打人并不能解决问题,打人的一方和被打的一方都不好受,取而代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过很多时候,共情的方法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家长往往会感觉效用不大,即便当时孩子答应的好好的,下次照犯不误,家长也不要灰心,这和孩子大脑的发育阶段有关,耐心的引导和坚持,孩子大了慢慢就会明白其中的逻辑。

共情没用时,转移注意!

如果共情没有用,那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个时候引入绘本故事、情境游戏中的角色,或者用其他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时家长可以用一些绘本来给孩子“灌输”“手脚不是用来打人的”“牙齿不是用来咬人”的观念,或者和孩子玩“打人”的情境游戏,比如假装小熊被小猪打了,让孩子来“主持公道”。不过这种方法和第二条的“共情”类似,它需要动用到孩子的逻辑。最直接的方法其实是当孩子动手或者快要动手时,家长可以试着忽视孩子的这一行为,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又举起了小手时,家长赶紧说到“宝宝是要跳舞吗?好勒,咱们一起举高手跳舞吧!”

step4:父母应该怎么做

仔细梳理下来,我也更加确信,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打人,多半都是父母的“错”,只不过通常情况下这些错误都是在无意中犯下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从自己身上入手具体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杜绝孩子打人的“诱因”。另一方面当孩子动起手来时我们首先做的还是保持冷静。我知道这很难,即便是在我知道这些道理后,有时候本来很累心情很糟还被孩子“暴打”,真的忍不住会打他一下,看着他捂着手哭着说痛的时候我又无比后悔,所以真的还是要冷静,不要“以暴制暴”,而且就我不光彩的实战经验告诉你们,打回去真的没用……当然家长更不能给孩子贴上“爱打人”“暴力分子”的标签,这样只会让孩子以“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活在这个标签下。

最后,虽然梳理总结了这么多理论和“技术手段”,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我们没法有一本精准的操作指南来告诉我们“只有怎么做,孩子就会或者一定不会怎样”,我的孩子目前还是时不时会动手,这也许和他天生的气质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缺乏安全感,比如比较急躁,只是在这个本来就爱打人的阶段,孩子的问题可能被家长放大了。我想只要家长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我们能做的,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吧~

最后的最后,别忘了给他们剪指甲。

祝每个被孩子暴打过的妈妈以后都能够被孩子更加温柔的对待:)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