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骂孩子的情绪疏通法:触摸愤怒背后的恐惧
孩子淘气惹事时,大人虽然很爱孩子却也会气得打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父母扬起巴掌,制造一场令人惊吓的亲子冲突呢?
放学时间已经过了半个来钟,刚才还人多车多,拥挤不堪的街道很快安静了下来, 突然马路对面传来一阵嘈杂声:“看我不打死你!”一个60岁开外的阿婆扬起手里的衣服,愤怒地追打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小男孩被衣服绊倒在灌木丛,爬起来跑向马路中间……
“不可以打孩子!”我被自己巨大的声音吓了一跳,只见阿婆瞬间停了下来,小男孩迅速从马路上逃回林荫道,另外一个看上去小一些的男孩不知所措地呆在那里。我定了定神,见阿婆气喘吁吁赶到孩子身边,训斥孩子,原来是祖孙三人。看着那位拿着衣服、拎着书包,辛苦不堪的老婆婆,心里涌起一丝歉意,如此大声的吼叫一定吓着她了。
往前没走几步,见那祖孙三人也过到马路这边来了,阿婆一边护着孩子一边还在继续数落,可想而知,这位瘦小的阿婆管不住两个小男孩乱穿马路的时候,一定是万分恐惧。
我心生歉意地打招呼:“阿婆,刚才对不起哦,吓着你了!我怕孩子冲到马路上太危险!”老人家连忙道谢,解释说:“这两个孩子太皮了,一点都不听话,叫他们不要跑,马路上都是车子呀,撞到不得了啊,想想都后怕呀!”
听我表达了体谅,老人家眼眶红红地,接着说道:“我平时从来不舍得打他们的,爸爸妈妈有时候凶他们做功课,我总是劝他们要耐心点。但是你说这马路上,一个闪失还得了,他们乱跑,我又追不上,真是怕得脚都发软呀!”此时,身旁的两个小男孩安静地看看阿婆看看我,认真地听着。
阿婆表达的是她的恐惧,对孩子生命危险的恐惧。
家长打骂孩子背后是深切的恐惧
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阿婆愤怒追打孩子的画面。老人家因为担心孩子乱跑被车撞,产生了极度恐惧,在那个当下极度恐惧迅速转化为极度愤怒,用“打死你”的暴力语言宣泄出来,就好像利器投向孩子,以致孩子慌不择路,后果不堪设想。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愤怒的阿婆比马路上的车子可怕多了。
像阿婆这样由恐惧演变成愤怒,继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状况非常普遍。
多年前的一个事件让我记忆犹新。在公园的儿童游乐场,一位外婆失魂落魄地四处找寻刚才还在玩滑滑梯的外孙,忽见外孙在旁边区域的攀爬架上,外婆迅速冲上前去,一把把孩子拽下来,恶狠狠地戳着孩子的额头,骂道:“你找死呀!你是不是想气死我!下次再乱跑,被人家拐走算了!”
外婆气还未消,慌了神的妈妈也正好找到这里,一看见儿子,二话不说疯了似地打孩子屁股:“叫你乱跑,我打死你!”旁边好心的家长劝慰着,更多的家长表示同理:“小孩是要好好教训,被拐走根本找不回来!”
成为大人愤怒的对象,孩子很受伤
社会上孩子被拐卖的案件屡屡发生,“一不留神,孩子会被拐走”是家长们一致的深度恐惧。当外婆和妈妈一转身发现孩子不见踪影,恐惧就被激发了,而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深度恐惧迅速转化为极度暴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对孩子生命危险的这份恐惧我们做家长的都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们会对那些因恐惧而把愤怒用暴力宣泄在孩子身上的大人,报以理解和同情。
但是孩子并不能体会大人对于“孩子可能被拐走”的恐惧,在孩子看来,自己仅仅因为换了个地方玩儿,就被外婆和妈妈如此凶狠地诅咒打骂,孩子的内心该有多受伤。
面对因恐惧失控的大人,孩子有多么惊恐、无助、羞辱、悲伤……作为成人我们更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在那一刻所受到的伤害,那是一种令孩子无力抗争的伤害。
成人的恐惧情绪如果不觉察,就会不自觉地转化成愤怒,恐惧有多深,愤怒的能量就有多强。而处于弱势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成人宣泄愤怒情绪的对象。
“打死你!”这句话多么可怕,多么残忍!没有人想要对自己的孩子如此残忍,这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可是当恐惧转化成愤怒时,这样残忍的语言, 暴力的行为就成了不受控的利器,直接刺向孩子,伤害孩子。
其实每当成人的恐惧转变成愤怒的那一刻,正是危险消散的时刻。就像那个乱穿马路的男孩并没被车撞,那个在游乐场玩耍的男孩并没被拐走,孩子的身体毫发无损,生命的危险已经过去,本应庆幸,可是成人的恐惧却往往放不下。
接受恐惧,表达恐惧
恐惧的确不容易放下,就像追打孩子的阿婆说的那样:“想想都后怕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办法,释放我们的恐惧,不让它转变成愤怒。
有两点可以帮助我们。第一点是接受自己的恐惧,谁都可以害怕,害怕并没有什么错。第二点,需要把恐惧表达出来,对自己对他人都可以:“我太害怕孩子受伤!”、“我太害怕失去孩子!”这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一旦表达出来,恐惧就会被释放;一旦被释放,就不会再转化成愤怒。
当孩子听到大人直接表达的是恐惧,比如“外婆害怕你受伤”、“妈妈害怕你走丢”,而不是那句可怕的“打死你!”那么已处于安全中的孩子就会体谅大人的感受,懂得不可以乱穿马路,懂得换个地方玩儿要知会大人。
其实真正重要的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积极消除安全隐患,而不是让孩子处处心生恐惧。
小心照顾自己的情绪,是恐惧就表达恐惧,别让它转变成愤怒的利器,刺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