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以后才发现:谁的孩子没“熊”过?

144
作者 小硕子啊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8 13:30 字数 6666 阅读 494评论 0
昨天去买面包,我正专心致志的挑选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摇摇晃晃的撞到我身上,我低头一看,他无大碍,没想到,小男孩拧着眉头,气哄哄的呜咽:“你撞我,坏蛋”。

那小眼神,仿佛要吃人。

我愣了2秒钟,这小崽子,明明是他撞了我,竟然还会“碰瓷”,我应该好好替他妈妈教育教育他。

但是,身为妈妈的我还是迟疑了,想到刚看过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案例,马上依葫芦画瓢,平复了情绪,挤出个微笑:

“宝贝儿,对不起啊,阿姨不是故意的”,

没想到,小男孩都要咧嘴哭的脸突然就笑起来:

“阿姨,没关系”。

然后,跳到他妈妈身边,骄傲的指向我:

“妈妈,那个阿姨向我道歉了,她是好人”。

整个过程,我哭笑不得。

但同时,我太庆幸我的处理方式了,因为我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

①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足够的同理心,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撞疼了的头上,一定要找一个外物来对此负责;

②判断标准只有好与不好,有时说狠话只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没有恶意;

③观察并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如果我处理的不好,会让他对幼儿园老师教的“不小心撞到别人应该道歉”的做法感到困惑。

我克制住了给他贴上“熊孩子”标签的冲动,如果当时,当我听到坏蛋两个字立马怒发冲冠,拎着他去找他妈妈理论,事情会不会又像前些天闹的沸沸扬扬的滑梯事件一样。

说不定,我们也上了微博头条,标题就是,“熊孩子碰瓷,两宝妈大打出手”。

别轻易给他贴上“熊孩子”标签

当妈妈之前,若是在路上碰见个横冲直撞的孩子,一定会翻个白眼,心里暗骂:这种熊孩子,就别领出来丢人现眼了。

而我当了妈妈之后,尤其是学习了很多儿童心理学书籍后,才意识到,一定程度上,“熊”——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

第一次带不满1岁的儿子坐高铁,由于经验不足,在进站前10分钟,就给儿子套上羽绒服,随着人群排队等着下车,结果,燥热的儿子开始大哭,而我们挤在过道的队伍里动弹不得,前面和后面的年轻人已经开始频频看向我们,那眼神很熟悉,与我曾经投给“熊孩子”的眼神并无异样,终于前面的小姑娘忍不住了,“能别哭了吗?震的耳膜疼”。

我刚要反击,好在这时,另外一个宝妈提醒我,“你赶快把宝宝羽绒服的拉链解开,把帽子围巾退下来”,慌乱的我才终于定了神,顺利解决了这场“熊孩子”危机。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如果没有那位妈妈的提醒,我可能真的会向频频对我儿子翻白眼的年轻人发飙。当时的我,认为儿子是无辜的,因为他还不到1岁,你为什么不能容忍他哭一会呢?同时状况是突发并失控的,而我又是无助和烦躁的,我认为已经尽力在哄他了,而他的不受控我真的有点无能为力,此时的我,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把这股怒气投射到指责我的小姑娘身上。

而平时,我很少与人发生冲突,而更不是别人口中的“熊孩子”家长,但在那个时刻,我差点成为“熊家长”。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如何对付一个熊孩子”,我仔细阅读了一番,基本都是还没有结婚生子的学生们对此义愤填膺,而作为妈妈的我,第一次发现,我变宽容了,他们所描述的很多熊孩子,在我看来,真的就是一个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必经阶段,尤其是低于5岁的幼童。

有次看见朋友圈一个妈妈领着两个儿子去看画展,她晒了一张照片,两个娃娃趴在地上匍匐前进,配文是,“太丢人了,只能打道回府了”,我太能理解她的心情了,带着2岁和3岁的淘小子出门,着实不易。

而如果这时有好事之人,把这副情景传到网络上,可能又是一番“熊孩子”批判大会了。

其实,“熊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多,有时候,可能只是我们留给手足无措的家长们处理的时间太短了

谁的小时候没熊过?

我妈经常提起我的“熊孩子”岁月。

比如把牙膏挤在夹心饼干里骗小朋友吃;

比如把小朋友带到家里玩儿,然后卖雪糕给他们吃。

可是现在,我不会再如此捉弄人,对朋友,也绝不唯利是图。

又比如,弟弟小时候总是把我的作业本藏起来,然后看着我着急的满屋找。

他还偷偷把毛毛虫放到我的衣服上吓到我大哭。

但是,他现在却是我最亲的人。

人,其实是忘性特别大的动物,他会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惑与不解忘得一干二净,然后站在道德至高点,指责正在前行的下一代。

比如,八零后被批判为“垮掉”的一代,九零后被冠上“脑残”的称谓。

谁又比谁高明多少呢?

你对路上蹦蹦跳跳的小孩子翻白眼,你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正光着屁股在邻居家的菜园子里偷草莓;

你对追星的小朋友们冷嘲热讽,当年,梳着飞机头,穿着喇叭裤,斜叼着牙签横行在马路上的,难道不是年轻的你吗?

没“熊”过的孩子,怎么能长大成人呢?

真的遇上熊孩子,走为上计

当然,名副其实的“熊孩子”是存在的。

比如,在公共场合三番五次的推人、打人,而家长不但不制止还在一旁加油助威的;

比如,在学校里,欺辱同学,收保护费,一言不合就打架斗殴的;

又比如,李天一。

而这种“熊”孩子,一定是“熊”家长教育出来的。

在公共场合遇上“熊孩子”,走为上计,与无赖争高下,你永远赢不了,除非你把自己也拉到无赖的水准;

学校里的“熊孩子”,防范为妙,如果真被霸凌,家长着实要重视并严肃处理;

而当“熊孩子”步入社会时,早晚会有法律给予他们狠狠的教训。

但是现在,仿佛批判“熊孩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你今天没有教育一个“熊孩子”,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卫道士”。

所以,我们的确需要区别对待“真”熊与“假”熊。

对于那些手毛脚乱的“假”熊们,他们的父母也正抓耳挠腮的想办法安抚这个“混世魔王”, 如果你此时仔细回想一下你的开裆裤时代,说不定,触景生情,还会笑出声。

毕竟,谁的小时候,没“熊”过呢?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