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记住这三句话,从此钱再也不会少!
给孩子树立好金钱观
第一次是一年级时,每天放学大家就会拥去小卖部买零食,我没有零花钱,看着别的小朋友手拿钞票付钱,我才意识到自己也需要钱,可却不敢和父母说。
其实我妈平时也会说:“要买什么和我说,只要合理,都会给你买”,听上去是很大度,可你知道孩子有时就想买点父母觉得不合理的东西:一个很廉价的手链、一串香香的辣条、水果香味的汽水……
所以当时我就断定,妈妈是肯定不会同意给钱让我去买路边这种三无小吃的……可每天放学后,看着同学们吃得爽歪歪,我心就痒痒得不行,手也就按捺不住了~~
至于事后怎样,我等下再来细说。敲黑板咯,先来说说孩子犯这种错的源头——没有树立好金钱观
爸妈可以这样做 ? 钱不止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孩子可以自己支配钱,自己做主感觉,如果孩子看到大人都可以自然的花钱,自己想买一个小小的东西却难以实现,这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
? 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孩子年龄,固定给孩子零花钱,为了防止孩子很快花掉,小的孩子可以每天、每周的给,大的孩子则可以按月给。
? 如果孩子要买的东西超过手里钱的数量,我们也可以同意孩子先预支下周的,孩子会因此培养出如何合理安排金钱。
切记别用审小偷的态度审讯孩子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两次顺手摸鱼没被发现还洋洋得意,然后次数多了就摔得个狗吃屎。
结局自然是饱尝我妈的一顿“ 竹笋炒肉 ”,被打的过程还夹杂着小偷、没出息等字眼。甚至恐吓我说要把我带去学校晨会做典型,让全校都知道。
我小时候其实是个挺乖的孩子,听到她这一一说,瞬间吓傻了,满脸通红,羞耻感蹭蹭蹭升起,感觉自己突然掉进地狱里,变成了不可饶恕的坏孩子。
后来好长一段时间,我心里好像总压了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为这个污点,和朋友在一起,总会觉得低人一等,整个人都不阳光了,时时刻刻有这种暗示:我就是个可耻的小偷!
但其实这种心理压力,并没有让当时的我彻底停止偷钱,直到后来零花钱足够了,这个行为才完全消失。
在孩子拿钱这事上,我真觉得最错也最伤孩子的一句话就是: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没处理好,孩子落得个长期的心理阴影。
爸妈可以这样做 ? 切忌用对小偷的态度审讯调查孩子,试探孩子:
专门把钱放出来,等孩子“人赃并获”;
孩子真拿了钱后,一步一步逼问孩子交代事情经过,钱去了哪里。不留情面的批评,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如果用对待“小偷”的方式对孩子,那孩子离“小偷”的身份就真不远了。
尹建莉就曾说过:“没有人天生是堕落的,只有环境在一直营造小偷,一个人才最终成为小偷”。
正确的做法是:
? 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的不是道德教育,而是物权意识的教育:这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拿。
? 孩子撒谎是因为他无法判断说了真话的后果,想要孩子诚实,就要让孩子感觉到没必要对我们撒谎。
当我们发现孩子撒谎,无需说教与指责,而要将重点放在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以及解决方法上:
当你发现孩子拿钱——“我很失望你没有告诉我你需要钱,如果你需要钱,可以和我们商量的”,如果孩子继续否认,只需说:“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必须把钱还回来”,接着把沟通重点放在怎么赔偿钱,比如做家务之类的。
问题不是出在“钱”,而是爱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问题往往不是出在“钱”,而是“爱”。
丹妈曾咨询过两个偷窃行为很顽固的孩子,顽固到什么程度?就是那种一偷就被父母暴打,打到脚上手上都是一道道伤,看得我想流泪。
一位父亲甚至让孩子在自己的所有课本封面上写下:“我以后再也不偷东西”,可没过几天还是接着偷的程度……
这两个案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打骂不能解决问题,比起阻止偷,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到底为何而偷。
对于孩子的行为偏差,大多数可以归结成一句话:每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让孩子沉迷的永远不是钱、物质、网络的本身,而是内心长期得不到填补的空洞,吞噬了孩子的理智,我们不是要打断孩子的手,而应该去找到那个洞,补上那个洞。
刚刚丹妈所说的这两个孩子亦是:
经过一番了解,孩子A偷是因为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父亲对孩子关爱太少,物质能带给他安全感、满足感;
孩子B偷的原因是因为父母离异,孩子自卑,有钱能给他自信,他不知如何和同学相处,却发现钱能来收买友情。
两个孩子偷的原因都指向“缺爱”,而父母则用更没爱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偷”:打、骂。
缺爱→偷→打、骂→更缺爱→继续偷……恶性循环。
爸妈可以这样做 ? 停止打骂与审问。
一方面,丹妈与父母商议,只要发现孩子偷,家里的就还回来,用掉了就以做家务等方式补偿;如果是别人的,父母就拿出“偷是不对的,但改了就是好孩子,爸爸永远对你有信心”的态度,心平气和,不带指责的陪孩子还回去。
“还回去”的行为,是在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自然的后果与责任;
而父母愿意放下面子,放下指责的“陪孩子去还”的这个过程,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决心与苦心,以及对他的信心。
另一方,丹妈与父母、老师沟通合作,把孩子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搞好,让孩子找到了更合理的方式获取父母的爱,同学的友情,感觉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关系里,用爱填满孩子心里的那个洞,偷的行为自然就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