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听你的话,就要善用这一招
孩子回答说:“我再玩一会儿就好!”
妈妈默认儿子答应了,到滑梯边伸手想把孩子拉下来,谁知男孩一把甩开妈妈的手,“刺溜”一声又滑了下去,迅速站起来又往滑梯台阶上跑。
妈妈嗓音比平时高了点:“没听见我说话吗?快点给我下来,马上!”“不,我才不要!”
见孩子不听话,妈妈更大声喊:“你再不走妈妈走了啊,你自己在这儿吧!我告诉你我说到做到!”“我才不管呢!”
说也不管用,妈妈急了,冲了过去,猛地拽住孩子的手臂,把他从滑梯平台上沿着滑梯滑道往下拽,小男孩手臂不停地往外抡,两只脚也不停地蹬踹,滑梯被撞得“砰砰通通”地响。拖拽中,孩子一下子把妈妈手中的塑料袋打到地上,刚买的苹果撒了一地。
男孩被拽下滑道,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开始大叫,“我就要玩!别管我!”“我讨厌妈妈!”妈妈在男孩背上狠狠地掴了一巴掌,让他赶紧起来。小男孩坐在地上,边哭边朝妈妈扔苹果。
妈妈只好蹲下身子,自己捡起苹果,气鼓鼓地说:“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回去让你爸揍你一顿你就老实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那位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想当然地认为,到了饭点儿,孩子就应当乖乖地停止玩耍回家吃饭,妈妈说的一点儿没错,然而,孩子并没有给她想要的结果。为什么说了那么多,孩子却不吃这一套呢?
原因在哪里呢?孩子刚玩滑梯时就埋下了问题的隐患。
第一,作为妈妈,认为到饭点回家吃饭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不这么认为。你和孩子对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和看法发生了偏差,出现矛盾不可避免。
第二,有时候,规矩,只是家长内心认为这是规矩,是单方面的,没和孩子约定好,孩子并不认为这是必须的规矩,矛盾必然也会发生。
如果这位妈妈在孩子玩滑梯前,和孩子约定好玩的时间,比如说,到吃饭的时间,就和妈妈回家吃饭,我想,即使孩子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能会出现被妈妈拽回家的情况,但是绝不会出现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情景。
第三,妈妈“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说到底还是这位妈妈的沟通方式不对,先是催促别玩了,接着去拽孩子,再接着嗓音高,紧接着大声吓唬,最后气鼓鼓地说让爸爸回家揍一顿。
这期间完全没有尊重和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有可能回家还会面临挨揍,孩子怎么可能听话,怎么可能敢听话?!
而且这位妈妈始终用不平和的态度,不停地给孩子下指令,孩子自然而然会对指令麻木了,家长反复在用一种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行为,这怎么会有效果,当然是没效果啦!
站到孩子角度想想,小孩子活泼好动、心野贪玩也是正常的,哪个孩子不贪玩啊?就是小学三年级的莲子,为了能玩的更放松,每天早早的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用她的话说,课间10分钟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了,就为了回家陪弟弟玩。
所以,作为家长,在你和孩子沟通相处的时候,首先要换位思考,理解、尊重孩子的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同理心。同理心沟通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一种“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的沟通方法。
尊重和理解,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小区游乐区看到的那一幕,用“同理心”完全可以完美解决。我们平时不是总是说“哄”孩子吗?就是要用“同理心”把孩子“哄”回家。莲子小时候也有过玩到兴头上不回家的情景。
妈妈:“现在中午12:00了,爸爸在家等我们吃午饭呢,妈妈也买了好吃的苹果想和你分享呢。"
切记:1、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面带微笑,处理问题,平和的态度是第一。
2、用正面语言,不要使用“不”,给出清晰的结果。比如:爸爸在家等共进午餐,妈妈想和莲子分享苹果。
莲子:“妈妈,我不回家,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妈妈:“我知道你特别想玩,妈妈也想把苹果放回家陪你玩呢(运用同理心),和莲子在一起玩是妈妈最开心的事情,可是,吃完饭有一件更好玩的事情等着我们呢!”(话锋一转,给莲子更好的期待,让孩子感到爱和陪伴)
莲子:“妈妈,妈妈,是什么啊,快告诉我。”(莲子从滑梯上滑下来,来到我身边)
妈妈悄悄地在莲子耳边......很快我们手拉手回家吃饭了。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它能帮助你将孩子抵抗的情绪彻底消除。即使你给孩子定了再多的规则,这个规则也是基于“爱”的规则。
况且,孩子绝大多数时候的执拗,也许不过是想得到父母的安慰罢了,当我们表现出对孩子内心感受和想法的理解后,再去解决问题,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曾经听到过一位非常懂得运用同理心的妈妈与孩子沟通事情,同理心运用的天衣无缝。
一次,他们几家人带着孩子一起吃饭,大人们聊得兴高采烈,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席间,其中一个宝宝非要把裤子全脱下来,只穿一个小内裤。
几个妈妈赶紧说:“快穿上裤子,公共场合不能脱裤子!”“脱裤子会感冒的,感冒了要打针吃药喔!”“羞羞羞,快穿上,要不警察叔叔来抓你了!”“待会爸爸来了要打你屁屁了!”
可是宝宝偏偏执拗起来,任凭大人怎么劝说,就是哭闹着不肯穿上。
这位妈妈看见了,蹲下身轻声地问宝宝:“你不肯穿,一定是衣服不舒服吧?”没想到孩子立马停止了哭闹,认真地点了点头。
“哪里不舒服呢?” “湿了。”宝宝委屈地说。
这位摸了摸宝宝的裤子,故作惊讶地说,“怪不得呢,穿湿裤子肯定不好受,可是阿姨摸不到湿在哪里呢,要不你先穿上,穿上比较好摸。”
宝宝于是很配合地穿上了裤子。这位妈妈又说:“没关系,阿姨会魔法,让阿姨用魔法把裤子变干好不好?”
她拿出几张纸巾,吸了吸裤子上的水分,又把纸巾垫在裤子里面,便垫边喊“魔法变变变,裤子快变干!哈哈,你试试,裤子是不是干了?”
宝宝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她,感受了一下自己的裤子,便开心地玩去了。
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自始至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平日里在与成年人沟通时,也许还能将心比心、平等交流,但一旦跟孩子沟通,却总有“高孩子一等”的潜意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看到孩子不听话,就急于用命令、警告、威胁的话语试图逼迫孩子“就范”。
可是这样有用吗?绝对没用!
就像男人在公司被上司责骂回家闷闷不乐、借酒消愁,妻子说一句:“瞧你这点出息,一天到晚就知道喝喝喝,快去给孩子做饭去!”男人会心平气和地立马去做饭吗?
倒不如说:“我理解被人批评是什么感觉,来,我陪你喝一点。”
就像妻子与婆婆因为育儿观念不同闹矛盾回家找老公倾诉烦恼、一吐不快,丈夫说一句:“你是媳妇就得敬奉着我妈,受点委屈怎么了!快去给我妈道歉!”妻子会立马服从回去道歉吗?
倒不如说:“我理解婆媳相处的难处,咱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就像孩子因为不愿意去幼儿园起床之后磨磨蹭蹭、哭哭闹闹,妈妈说一句“小孩就必须上幼儿园,你看哪个宝宝像你这样不听话!赶紧穿好衣服!”孩子会立马手脚麻利地穿好衣服吗?
倒不如说:“我知道宝宝不爱去幼儿园,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喜欢去呢。”
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解决问题,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婚姻家庭专家、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说,什么叫将心比心?就是自家女孩儿喜欢上一男孩儿,妈妈说“你这个年龄喜欢上一个异性,还有那种羞涩的感觉,多正常啊!”而不是“你怎么早恋啊?多危险!”
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80%是倾听,20%是表达;90%是尊重,10%是方法。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
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
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当孩子有抗拒或者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立刻去让孩子消除情绪,或者去否定他的情绪,更不要去打压,更不能像第一位妈妈所说的,再不回家让你爸揍你屁股。
因为,如果父母无论采取任何一种不正确的策略,孩子的情绪如果没有被认可、被接受,就会憋在身体里没机会释放,这些情绪就会储存在他们身体里,等着影响孩子的一生……
运用同理心,“在情绪上,要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和认同”。当然这跟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两码事,该有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比如孩子闹着在饭前吃零食,我们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很想吃零食,那个零食真的很好吃,我也想吃,但是现在是吃饭时间,吃完饭我们一起吃……”。孩子情绪得到释放,父母也不用河东嘶吼,多好。
只是,做到这些的前提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有足够的耐心。可能需要你和孩子耐心而平和地沟通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
所以,请用一颗真爱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平等的心态,平和而坚定地和孩子沟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地对话。
蹲下来,陪孩子做一个孩子,因为孩子给我们重做孩子的机会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