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你到底是想放风筝,还是养只鸟?
不高兴先生一边给小福气擦脚,一边说:“儿子,爸爸现在帮你擦臭脚,等将来你长大了,我老了,你会帮我擦脚吗?……”
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明显是个坑,因为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
回答“会”,等于是让孩子说谎,因为几十年以后的事,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预料。他只是按照你的“期待”,给出一个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这个答案被反复强化之后,那么将来等到你真的需要有人帮你擦脚的那一天,孩子如果不能无论千山万水来到你身边,他就变成了“不孝”。
回答“不会”,孩子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和认知,但这个答案又会打击到爸爸的自尊心,心里不免会想“这个儿子肯定是个白眼狼,还这么小就变得自私。我对他那么好,将来也得不到回报……”
也许今后会一如继往地对孩子好,但这种“好”的背后会有怨气,在忍不住的时候就会说,“我对你付出的有多少”、“都因为你,我才……”
这样的话一出口,再多的好都成了算计,让孩子觉得你的付出都变成了蝇营狗苟,都像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并不是真心想要对他好。
所以,在这里奉劝爸爸妈妈们,不要问一些连你都不确定的问题,并以此考验孩子对父母的爱。
否则最终只能换来一个“双输”的局面。
中国的孩子“父母在,不远游”不高兴先生会回出这样的问题,我一点也不奇怪。
想必他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问他。
不光是不高兴先生,其实留心观察,身边好多的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这么问孩子。
比如,给孩子做了顿好饭,买了袋零食,甚至只是盯着他做了次作业,也忍不住要问:“我对你这么好,你长大了会不会对我好?”
我知道,大家的初衷是想教会孩子孝顺和感恩。
可是这样一问,即便你对孩子再好,孩子心里也不见得会领情。
“养儿防老”是中国家庭的特色,当生孩子被当成了一项投资,就很难不去想回报。
前不久看到《广州日报》上一篇《卖房送独生女留学,如今女儿执意远嫁》的文章,就是典型“中国式父母”养育孩子的例子。
父母为了能让女儿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不惜卖掉的房子,一辈子省吃俭用供女儿出国留学十年,但却无法接受女儿毕业后嫁给外国人。
为了逼迫女儿回国,爸爸甚至用“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
可是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爸爸担心,如果女儿不回国,“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父母在,不远游”表面是孩子们的桎梏,背后却是无数父母的焦虑。
父母的心里是有多缺爱,才会如此匆忙地让孩子,用稚嫩的承诺来兑现他们将来的安全感。
连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未能幸免,他周游列国的游学生涯,也是在他父母去世后开始的。
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一边接受着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行,一边又良心惴惴不安,生怕哪一天就会来一场清算。
胆小一点的孩子会想,“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要乖乖的他们才会爱我。将来我不能对他们不好。”
叛逆的孩子会想,“爸爸妈妈对我好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将来要依靠我养活。”
永远18岁的妈妈人最不能承受的重量,不是有形的重量,而是无形的“情”。
没有人希望欠人情,没有人希望背负着人情债。
即便是与你我最亲近的孩子也一样,他们也不希望欠你人情。
因为欠了就要还,要背负你的希望,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曾经觉得,养孩子就像放风筝。
线太短,怕他们飞不高,一松手,又担心他们不回来。
可是,孩子到底不是风筝,而是一只小鸟。
小鸟最大的愿望,不就是自由地振翅高飞吗?
所以,当小福气忧心忡忡地跑来问:“妈妈,是不是等我长大了你就老啦?”
我很淡定告诉他:“不会,妈妈永远18岁。”
开始他也不相信,但每次我都说的很诚恳,他便信以为真。
当然我不可能真的永远18岁,只是既然当了他的妈妈,就不想让他失望。
即便真的有一天会衰老会死去,但还可以努力保持18岁的心态,并用行动告诉他,“你只要关注自己就好,妈妈有能力照顾自己。”
你自己幸福就好仔细想想,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打足了算,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年。
二十年对于一个孩子的变化,是翻天覆地。
但对于成年人,不过是生命的四分之一。
所以,父母跟孩子相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当客人。
把孩子当客人,关心但不过份溺爱,教养但不过份苛责。
客客气气,互帮互助,把父母子女的这场情份做足做好。
尤其,当你爱一个人,对他付出,你只要去做。
不要一直提醒对方,你付出是为了他,要他领情。
因为那个情太沉重,他会受不了。
何况孩子被逼急,一定会说,
“又不是我让你这样付出……”
是的,没有人逼你付出——
每个人只要负责自己的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