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就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上学后不被欺负,也不欺负别人

144
作者 小九忧伤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8 13:24 字数 15920 阅读 412评论 0
开始谈儿童自我保护之前,我先讲一个朋友的故事。小时候,邻居家小孩欺负他。他去找爸爸。爸爸说:你跟他打呀。他跟爸爸说:我打不过他。爸爸很不耐烦地说:你说怎么办?要不你拿个刀子把他杀了?

从此以后,被别人欺负了,他再也不敢跟爸爸提起了。他长时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尽量减少社交。

朋友讲这个故事时,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孤单,也理解了为什么现在的他朋友那么少。

自我保护:每个孩子必须面对的课题

很多年前,当我还没当幼儿园老师时,眼前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夏天,我在公园里看到几个三四岁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妈妈们在稍远的地方看手机、聊天。

一个小男孩拿着小棍,趁大人没注意,就去打那个小女孩。小女孩除了躲闪没有任何反应。

后来,男孩把小女孩的手臂划出一道血痕来。小女孩依然没有发出任何制止或者向家长求救的信号。

而今,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小女孩怯怯的害怕的表情还时常出现在我脑海中。一个不懂得反抗和保护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挑战。

假想一下,如果小女孩去跟妈妈说男孩欺负自己,妈妈回以“你怎么那么胆小?你就不会还手吗?”那么女孩受到的不是保护,而是打击。

如此下去,女孩很可能会形成隐忍和逆来顺受的心理习惯。

我越来越意识到一句话的重要性: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

幼儿阶段的孩子在交往时,会有很多“交锋”的机会。洗手时插队、游戏时争抢玩具……冲突随时会发生,“以大欺小”的状况也会发生。

为了孩子长远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我不鼓励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忍着、躲着或者打回去。我希望孩子能正确寻求帮助,并以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绘本里的故事,可以将孩子带入到实际场景中,让孩子知道,保护自己、向别人说“不”的界限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本书

如何从受气包转为主动者?

《不要随便欺负我》

在幼儿园就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上学后不被欺负,也不欺负别人

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时,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中间的转折点是触动我写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转折前:每个人都可能被欺负

我们先和孩子一起来共读这本故事的前半部分。

?扉页,小猴子在睡觉。

大象来了。

“Amy老师,大象太可恶了。”

“是呀,可是大象的块头比河马大呀,怎么办呢?”

“Amy老师,你快接着讲吧。”

?大象把河马赶走了。

?河马又赶走了狮子。

当讲到河马把狮子赶走时,好几个小朋友都很不满意:狮子有尖利的爪子呀!狮子会“嗷呜“大叫呀!

原来,孩子小小心灵里一直有一个狮子很威武、不能被打败,更不能给吓到的印象。

一个小朋友说:“可是河马的块头比狮子大呀!”

后来,狮子又赶走了花豹。

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花豹被赶跑了,但是,哪个家伙竟然坐在树干上呢?”

在两个班级,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引领孩子阅读。我在一个班阅读时,出示了扉页,引导孩子观察了扉页的内容:一个小猴子在树干上。

看过扉页的班级,听到我的问题后,异口同声地说:小猴子。

没看扉页的班级,就开始猜想。有的小朋友说是松鼠,有的说是小鸟。

?扉页上的关键人物小猴子出现了。

讲到这一页时,我启发式地提问道:“小猴子遇到了麻烦,他会去找谁呢?”

很遗憾,包括三岁、四岁和五岁的孩子在内,很少有小朋友能大声说出来:要去找妈妈。

看到下一页是猴子妈妈,小朋友似乎都松了一口气。

现在,孩子明确知道,遇到麻烦要去找妈妈了。

“妈妈,花豹欺负我。他让我滚下那棵大树。”这时候,妈妈会怎么说呢?

大部分小朋友都说:妈妈会说,你要勇敢!

可是,小猴子还是很害怕。那怎么办呢?

大家都沉默了,不知道怎么办?

?小猴子找到了妈妈。

猴子妈妈说:“我跟你一起去找他。”

多么响亮的一句话,多么让孩子感到安全的一句话!

情节反转:被欺负了,如何应对

猴子妈妈的出现,让故事发生重大“反转。

这一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他们内心其实经历了由“压抑”到舒了一口气的转变。

?看到两只猴子跳过来,花豹的尾巴马上缩了起来。

我说:“刚才花豹还对小猴子那么凶呢,为什么现在缩起尾巴了呢?”

“因为有两只猴子呀!”

猴子妈妈在小猴子的耳朵边小声地说了些话。

“大家猜猜,妈妈会跟小猴子说什么呢?”

“你滚开,这是我的地方。”(这是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但请不要着急,孩子们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回击方法。)

妈妈给了小猴子尝试反击的方法:深呼吸一下。

每当读到这里,小朋友们都会跟我一起深深吸一口气。

小猴子说:“这根树干很粗大,足够我们两个一起待了,让我们像朋友一样分享吧!你以后不可以再欺负我了!”

?花豹看了看小猴子,又看了看猴子妈妈,他挪了一下位置,对小猴子说:“好吧,你可以待在这里。”

这一页也为下面反击的对象“狮子”埋下了伏笔。

再后来,花豹约了小猴子和猴子妈妈,狮子约了花豹、猴子、猴子妈妈,河马又约了狮子、花豹、猴子一起去找大象。

最终的大结局是这样的:

?动物们一起跳进池塘,不论是大个子,还是小个子。

狮子、花豹、小猴子和猴子妈妈一起跳进了水塘里。猴子妈妈说:“这个水塘很大,不管是大块头,还是小个子,都可以一起进来玩。以大欺小是不对的,一起分享才快乐呀!”

讲完了故事,我又问小朋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地回答:找妈妈,找我的好朋友,找爸爸,找老师,找爷爷奶奶……

就像《反校园欺凌手册》这本书中所说,避免受到欺负的有效方法就包括:寻求同学的帮助;寻求家长的帮助;寻求老师的帮助;给予适当的反击。

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这些方法。

他们可以:

有自己的好朋友;

随时得到老师的关注;

随时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反击。

第二本书

了解说“不”的界限在哪里

《不要随便顺从别人》

关于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书有不少,在此我想再推荐一本让幼儿园孩子们受益良多的一本书:《不要随便顺从别人》。

在《不要随便顺从别人》这本书中,小主人翁莱奥画了一幅画,他的画变成了一个叫“阿不”的小人,阿不一步步教会莱奥如何说“不”,以及说“不”的界限是什么。

?这就是“阿不”,“阿不”就是来教我们学会正确说“不”的。

莱奥不想被亲,可是凯琳阿姨还是地亲了一下他。

?莱奥的脸上印上了一个口红印儿。

“你试着说不了吗?”

什么时候要说“不”呢?

如果有人总是欺负你,有会勇敢地大声说“不”吗?

莱奥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莱奥会说不,当他不想吃某种食物时,他会说:我不要吃。

你以前说‘不’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往往是毫无道理的,所以不受欢迎。

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你要学会不顺从别人、勇敢地说:‘不’。”

?陌生人给你吃东西,要勇敢地说“不”!

?陌生人向你问路,即使你知道也不能给他带路,因为“大人应该去向大人问路啊!道理就这么简单。”

?有人带你闯红灯,或者在游乐场有小伙伴劝你从攀登架上跳下来,也要大胆地说:“不”!

?排队买东西,有人要插队,要勇敢地说“不”!不用担心他说你没礼貌,因为插队的人才没礼貌!

第三本书

关键时刻,不跟陌生人走

《我不跟你走》

《不要随便顺从别人》同系列还有其他几本书,从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不跟你走》就是一本防止被拐的儿童读物。

“通常拐卖、绑架儿童的时间就发生在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内。因此,让孩子记住只跟约好的人离开,即使是熟悉的人也会务必谨慎。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可以保护孩子。”

我看过一个实况模拟的电视节目。

妈妈和小女儿在餐厅吃饭,后来妈妈借故离开。一个年轻男子过来,这个男子知道小女孩的名字,而且跟女孩说是妈妈让他来接她的,最终将小女孩说服并带走。

妈妈含着眼泪看完了这段录像。

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件大事。在儿童保护这件事上,更是如是。

第四本书

保护自己的身体

《不要随便摸我》

孩子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人接触,与人建立情感链接。

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要‘讨人喜欢’‘听话’,我们更应当让孩子了解,有些大人用威胁和利诱方式的行为是不对的,比如触摸。

如果发生了这种事,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需要立刻告诉他们信赖的大人。大人们应该教孩子坚决抗拒这种触摸行为。那些不懂得反抗的小孩,更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受害者。

幼儿期培养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一次讲《不要随便欺负我》《不要随便顺从别人》这系列书的时候,我竟然有了双重收获:孩子既满足了对故事情节的需求,同时也获得了自我保护的方法。而我这个成年人,也明确知道帮助孩子的界限和方法。

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自我保护的书籍摆在了书架最明显的位置。讲完这些故事后,孩子们会经常翻看这些书。

有一个小男孩,在听完《不要随便欺负我》这本书后,自己找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一页一页地翻看。

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呢?里面哪些画面和情节正在触动他呢?

一遍遍翻开故事时,孩子也在体会故事中情节的起伏、转折,在感受故事中被欺负的动物,如何反转成为主动者,如何在大人的帮助下,从害怕到勇敢面对,并收获到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结果。

我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孩子自我探索安全情感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可以像猴子妈妈那样,不仅和孩子站在一边,支持孩子,还给孩子切实可行的方法,赋予孩子的自信。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借助自己、朋友、家长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等孩子大一些时,他至少不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正如《反校园欺凌手册》书中所说:建立起个人自信心能够有效防止遭受欺凌。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优缺点非常了解,并对自己保持自信,就很难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从幼儿期就培养的自我保护意识,能让孩子在上小学以后,不会因为离开父母就不知所措。

欺负人的孩子

一定就快乐吗?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很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欺负人的那个角色。他们觉得这是强者的表现,是不吃亏的证明。

欺负人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通过多年对这类孩子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其实内心是非常压抑的、是不快乐的。而这种压抑,多来自于家庭。

症结一

社交底子弱

语言表达跟不上思想

我观察发现,喜欢打人的孩子动手背后都是有诱因的。除了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那些被忽视的孩子,也很容易有欺负别人的倾向。

在幼儿园阶段,喜欢动手打人的孩子,一部分是因为语言发展跟不上思想的发展。

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朋友,从小在家里是喂故事长大的。他虽然说话不多,但心里什么事情都明白。

我跟他的妈妈沟通后发现,妈妈把讲故事当成了让孩子安静的方式,讲故事以纯讲为主,跟孩子间的互动和沟通很少。

妈妈比较宅,孩子也很少到户外活动,更鲜有机会与小朋友交往。

上幼儿园以后,当冲突发生时,孩子心里都明白,但语言表达未能跟上,社交基础比较弱,就喜欢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脑子里已经很明白,但语言表达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就用动手打人的方式来快速表达。

症结二

来自家庭的关怀少

心理压抑无处释放

前段日子,我们幼儿园有个小朋友,总是有攻击人的情况。

后来,我跟这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聊了一下,也了解了这位小朋友身处的家庭环境。

他的爸爸经常跟孩子玩游戏,但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说,这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

他家里有了妹妹,所有的人都夸妹妹安静、好带。哥哥有时候会偷偷打妹妹。大人说,你不能打妹妹。有时,如果孩子说没打,大人会说他“你怎么撒谎”“怎么那么坏”等。

在家里,孩子什么事没做好,奶奶就会说:你怎么那么笨?

针对这个小朋友的情况,我跟家长提了几个建议:爸爸还可以有多带带的和哥哥在一起玩游戏的时间,但十次有八九次都让哥哥赢;哥哥如果有再攻击妹妹的行为,就拥抱哥哥说:你觉得爸妈关注妹妹太多了,你很失望,特意给哥哥安排多带带相处的时间;哥哥做得不好,奶奶可以帮忙,或让孩子自己调整行为。

家长干预一个星期后,孩子恢复正常了。

很明显,这个孩子是因为在家中受到了压抑,要从外面找突破,通过攻击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自己也很难控制,当他通过打人感受到一种情绪释放的快感时,就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

作为一个幼儿园园长,我深深感到,对于欺负人或被别人欺负的孩子,家长、老师需要客观、辩证地去对待他们。

有时候,我们觉得,被欺负的那一个最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事实上,欺负人的那一个,也需要关照。

三个不比较

让孩子安心做自己

作为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我注意到,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在小学一、二年级会受到很多挫折和压力。

我家孩子是偏内向、心思比较重的孩子,我一般是以拥抱为主,从来不拿她跟别的孩子做比较。

比较,有的时候真是在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为敌的做法。

我一直用不比较的三个层次来警惕我自己:

不当着孩子面比较;

不背着孩子私下比较;

在心里根本就不存比较之念。

我深深地感受到,坚持这三个不比较,让孩子内心不再紧张了。他知道,家是自己心灵的港湾,家里总有支持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当然,他也不会以不健康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压抑和不快乐了。

《反校园欺凌手册》一书写道:孩子,你从欺凌别人中得到什么呢?

朋友越来越少;

老师、家长眼中的坏孩子;

受到批评;

承担自己造成后果的责任;

受到处罚;

甚至很有可能将来走上犯罪的道路。

校园欺凌问题,并不是小学或中学时突然出现的。其实,在孩子幼儿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就了解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和界限,孩子就更容易平稳地度过小学阶段。

如果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孩子就不会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他们会自在地做自己,敢于成为真正的自己,当然也会去保护自己。

如此,他既不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忍辱负重者,也不会成为逞一己之能去刷存在感的施凌者。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