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孩子呀”这句话不能随便说
姥姥的教育终于有了成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兴奋地夸小树:“真是好孩子呀,小树太懂事儿了,真乖!”小树也表示很开心,一家人皆大欢喜。十五分钟后,书架那儿传来一阵霹雳巴拉的巨响,
大家赶过去一看,原来是两岁多的小树,正在把书架上一整层的书,都胡乱推到地上,打算一本一本地放回去。他拿着一本书,一边放回书架,
一边扭头看着姥姥笑,“我是好孩子。”小树说。全家人哭笑不得,只有我发自内心地笑了:我很多次在课上跟大家讲过的,错误的表扬方式会导致的结果,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发生了,果然是此言不虚呀!
对我妈妈来说,她想表达的是:
把书收起来——孩子懂道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姥姥就不用收了——孩子很心疼大人——长大一定不会太差……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不太懂得,
“收起一本书”和“我是一个好孩子”
之间漫长曲折的逻辑关系。“好孩子”是每个孩子的目标,就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好人”一样。对于小树来说,成为好孩子的逻辑如此清晰简洁:把书收起来=好孩子。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以他去把书架上的书都弄到地上,一次次重复自己成为好孩子的机会。
但,倘若当天晚上,小树又把玩具扔到地上,又有可能被评价:“到处乱扔玩具,不是好孩子!”事实上,“你不是好孩子”和“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样,都不是实话。
因为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怎么可能单单通过这一件事情就可以判定。
这就是以往我们用“你”开头的句式表扬孩子可能导致的结果。我们本来希望通过让孩子整理书籍,学会保持整洁,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但是事实上,现在孩子并不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情?
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所以他并没有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力,只是追求姥姥表扬的外部动力。这是用“贴标签”的表扬方式对小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之一。
如果长期这样做,当孩子长再长大一些,又会有什么样的“进展”呢?
有一位家长跟我提问,说他的孩子今年六岁了,非常聪明,成绩很好,下棋很棒,总能得到长辈的夸奖。
但是最近孩子脾气越来越差,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会大吵大闹。显然,这是用“你真……”为开头,贴标签表扬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
当我们持续地把孩子做的一件事情,扩大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依赖于这些具体的事。当他一次考试分数高,我们说你这个人是好的,当他一次下棋下得好,我们说你这个人是聪明的,孩子当然很开心,
因为他从一件事情上面收获了对他整个人的评价。但是当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他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我这个人是不好的。刚才赢了一局棋,被评价为“你是聪明的”,那么当他输了的时候,他会认为“我是不聪明的”。
每件事情本身的变数都是很大的,影响一局棋成败的因素,除了“聪明”,也非常的多。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赖于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那么对自己的定义就会有忽高忽低的波动,这时候自信心和安全感非常容易受伤害。他的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孩子越来越脆弱的原因。
孩子不愿意听到负面的意见,因为那些评价会直接说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真的有点像亚马逊丛林里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我们有时候会从新闻里看到,优等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一蹶不振乃至轻生。在旁人的眼里,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至于这么挫败吗?
但是对于总是被“事情的结果”和“我是什么样的人”捆绑起来的人,事情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这是我们以“你真……”这样的句式来表扬孩子的第二个缺点。
让孩子把“事”和“人”混淆起来,过于关注一次事情的结果。如果长期被这样表扬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学员妈妈。当时是工作访的第一天,在做练习的时候,请大家分享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在轮到这位妈妈发言的时候,她突然就哭起来了,她说,我想到自己童年,没有什么确定的事情,就是觉得很难过。整个童年都很难过。
她说,她有一个弟弟。
从小,妈妈就告诉她
——姐姐要照顾弟弟.
而且妈妈总是会表扬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姐姐,你把弟弟照顾得真好呀,妈妈真喜欢你!”所以她在妈妈的表扬下,不断地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好姐姐,一个被妈妈喜欢的人。
“我是一个好姐姐,我就‘应该’照顾弟弟”,她说,“已经三十多岁了,我一直都在照顾弟弟,把好东西让给他。但是我其实心里并不真的想这么做,我觉得很委屈。
但是,我好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按照妈妈说的去做。所以我想到自己的童年我觉得非常难过,
我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爱我。”这样的委屈的眼泪,也淌在很多人的心里。
如果妈妈当初的表扬,真的是为了让姐姐继续照顾弟弟,那么妈妈成功了,彻底的,长期的。但是姐姐的人生呢?成功了吗?这是用“你是……”去表扬孩子的第三个负面影响: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催眠和控制。跟批评和指责不同,它并不容易识别,所以伤害更大。
当我们去指责一个孩子,说“你从来都不照顾弟弟,你根本就不是个好姐姐”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被激怒,有可能会反驳或者赌气真的这么做。
但是当妈妈表扬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被接受。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妈妈开心,希望做好孩子,所以她会不知不觉的,没有选择的接受妈妈的想法。
同时,但是在内心里面又是不真的想这么做。世界上最深的痛苦都是一样的:我们想要的,跟我们在做的,不一样。这种矛盾和冲突是会带来非常大的内耗的。而妈妈从小用表扬去控制孩子,会很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
以上三种传统的“你真棒,你真好”的表扬方式,对孩子可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总结来说:
第一, 它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
第二, 孩子会把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外部评价。
第三, 对孩子形成一种隐性的催眠和控制,无法做自己。
我们说了很多传统的表扬的缺点,
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能表扬孩子了呢?
当然不是了!
鼓励,赞美,认同,
是家长能给到孩子的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不去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分享真实的感受,比如:
当小树把书收起来的时候,我们说:“你自己把书捡起来收回去了,这样妈妈就不用收了,妈妈觉得好轻松啊,谢谢你啊!”
这样说,首先孩子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才得到了表扬,也了解自己做的事情对妈妈有什么帮助,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能够帮助妈妈变得更轻松的时候,他会非常开心,这也能够让孩子很有价值感,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些事情。
同时,我们也跟孩子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其实更多的像是一种感谢:
感谢你做了这样的事情,给我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我觉得特别地开心。
当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能够让别人开心,她就会非常得意的。
这样的“表扬”方式,避免了把一件事情和人格进行捆绑。
孩子终于能够从“我是好孩子,我是坏孩子”这样的评价怪圈中跳出来,慢慢形成一个坚定的稳固的自我。
同时也避免了我们对孩子造成控制,因为我们只是在跟你分享我的这个喜悦的感受,但是我并没有,说期待你下次还这么做。如果你下次还愿意做,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你累了,不想做,也不会感觉到那么的内疚。
这个更好地表扬孩子的方式其实是有公式的:
事实+影响+感受
事实:你把书收起来了
影响:妈妈就不用收了
感受:觉得更轻松了,好开心了
当孩子考试成绩好,我们可以说:
哇,全班只有一个人考九十分以上(事实)
妈妈真的为你觉得好自豪啊(感受)
妈妈觉得很自豪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很自豪,
一个孩子能够让妈妈为他觉得自豪,
这是多么有价值感的事。
孩子即得到了他想要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有避免了给出外部评价。
如果姐姐帮助妈妈照顾弟弟了,妈妈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
你帮忙给弟弟把衣服穿上了(事实)
这样妈妈就有了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多吃一碗饭了(影响)
妈妈真的觉得好开心呢,谢谢你啊!(感受)
作为姐姐,孩子也会觉得非常地开心,
可能很愿意继续为妈妈多分担一些照顾弟弟的工作。
同时,这并不是一个“应该”的事情,
下次当姐姐没时间的时候,也会有勇气跟妈妈说:
“今天我特别忙,我可不可以不照顾弟弟了?”
当每个人都可以说实话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