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出了问题,一定要用“鸡血大法”救吗?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据说有一次应邀去某所大学访问时,看到校门口挂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标语,就坚持要把标语改过来,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因为他觉得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是抱着吃苦的心态去做研究的,他们是出于热爱,是觉得快乐,才会持续不断地钻研,然后才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他们觉得学习是苦的,他们也许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钱文忠教授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演讲《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近几年在朋友圈里不断被转发,得到不少主张严格教育的爸妈的认可。钱文忠认为,“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要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 因为他们这一辈人,从小就是这么苦学过来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受不得委屈了。他觉得必须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
我们这些爹妈听完杨振宁的故事,觉得快乐教育是正道,兴趣是第一位的,保持学习兴趣才能走得更长远。然后看完钱文忠的文章,觉得好像也很有道理哎,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太过宠爱了,舍不得叫他们吃苦?
钻桌子大法孰是孰非,本也不必较真。大家都是走过了十几年学习道路的人,既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既有的经验必然影响自己的判断。比如向来学途坦荡的我就觉得,学习当然应该是快乐的,直到——依依发明了钻桌子大法。
小二生依依不喜欢做计算题。课外机构每月下发的每天60道的“计算小超市”,几乎每本都是新的。她不想做,我也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做。毕竟数学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而不是计算能力,我不想用枯燥的计算练习来破坏她对数学的兴趣。然而,最近的一次课堂小测验上,因为计算题量较多,做到最后两道大题时她因为时间紧迫,抄错了数字,扣掉了十分,破天荒地在应用题部分得了个“需努力”。她觉得很丢脸,还怕她喜爱的数学老师以后会不喜欢她。所以钻在桌子底下,眼泪汪汪。
依依不喜欢默写英语。一直走兴趣为先的原版阅读路线,听、说、读能力领先于写的她,听表哥说三年级要开写英文作文就开始慌了。于是给她拿出应试宝典新概念英语在家学习,正好强化一下语法。说干就干,学完课文,分析完句型和语法,那就开始默课文吧!一开始一两篇还行,进行到第三四篇就不行了,她嚷嚷着 “太难了,太难了!”又钻到了桌子底下。
跳绳跳不好,钻桌子底下。
作文写不出,钻桌子底下……
传说中的慈母多败儿,莫非说的就是我?
快乐教育莫非是错的?
我不由地反思。
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总是用兴趣来启发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快乐,可导致的结果却是小朋友遇到一些困难就想逃避。可是,任何一种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养成怕苦的习惯,遇到难题就轻易放弃或逃避,那这孩子的未来会怎样真是难以想象。
那么,学习真的该是痛苦的吗?
那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学习痛苦,有些人却觉得学习快乐呢?
学习究竟是苦是乐?我们不妨进行一场正反两方的思辨。
学习的痛苦来自何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强调的是苦学,“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仿佛不苦学是学不好的。
假设我们是甲方,认为学习是痛苦的,那么学习到底苦在哪里?
1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习意味着破旧立新,打破固有的认知,建立新的观念和习惯,在这个过程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想想一个孩子从爬到走再到跳,要摔倒多少次才能学会,就能明白学习的不易。尤其是自身的技能无法战胜现实的困难时产生的沮丧感,让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感觉简直糟糕透了。
2学习的枯燥、无趣、无用。这一点古代考科举的人肯定比我们更有体会,翻来覆去地背四书五经,写来写去的八股文。那个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韩愈科举考试三次落第,估计也是腻味透了当时要考的骈体文才出此言。让人厌烦的抄写,背诵,重复的练习,还有微积分和马哲到底学来何用,则是现代很多学生会有的感受。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当官或找工作,那么学习的过程很难感受到快乐。
3学习的压力和负面结果。如果光学习而不考试,那么学生们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了。有考试就有成绩,有成绩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比输的。有几个家长能真的、哪怕假装不在意孩子的成绩呢?有些家长甚至还一定要孩子考100分、考第一名,考不好就给脸色看。压力、焦虑之下的学习,怎会不痛苦?
学习的快乐来自何方?现在假设我们是乙方,认为学习是快乐的。
对方辩友的观点很精彩,不过要说我们的传统是苦学,倒也不尽然。孔老夫子就曾经曰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能带来的快乐也是多方面的。
1学习满足了我们好奇心。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的,节腹泥蜂是如何麻醉一条青虫带回家给宝宝吃的……只要满足你的好奇心,就能直接获得快乐。
心理学家证实了好奇心与大脑中负责奖赏和快乐的多巴胺系统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某个知识或者信息时,这个知识或信息就成了一种“奖赏”,它们的获得会使大脑中奖赏回路中的多巴胺增多,我们便会因此有种满足和快乐感。今天傍晚依依做完功课没有找到小伙伴一起玩而不开心了很久,可是吃完晚饭,她拿起她从图书馆借来的《猫猫的教养手册》看了一小时后却心情变得很愉快。“妈妈你知道吗?原来小猫跟小狗一样也不适合喝牛奶……”
2学习能发挥我们的潜能。人的天性是喜欢挑战的,尤其是这个挑战与自己的技能相匹配的时候。比如孩子在学步的时候,特别喜欢走路爬楼梯,大人扶着他走路,一天下来能把腰给累断了。等到孩子刚刚学会骑自行车那会儿,又会天天念着要骑自行车,磨练各种车技。通过学习来迎接挑战,通过挑战来发挥潜能,对挑战的胜利则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一直记得依依中班时教她学会了玩桌面游戏蜘蛛纸牌,她花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自己完成了一局后,看着那个胜利的烟花,微笑了很久。
3学习能让人陶醉忘我。相信大家都有沉醉在一本书中的经历,全神贯注,全然忘我。一抬头才发现日头偏西,老妈催你吃饭以及好几遍了。也可能是在解一道难题,或者做一个重要的实验,练习一个打球的技巧。那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忘我,因为全力以赴。而当努力告一段落,回顾那段时光的时候,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种体验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流,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心流的体验。
4学以致用很幸福。学医的,治病救人;学法的,主持正义……还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实现了。
五一的时候两口子带着孩子去青浦玩。路有点远,依依再三问还有多少时间到。就把汽车时速60km/h,和剩下路程有60km这种经典的行程问题抛给了她。二年级还没有学过行程,但是在了解了时速的概念后,她算出了还需要一小时,再问她,因为车子到了高速上速度实际是120 km/h,她嘀咕着增加了一倍,那么时间就减半,随后就自言自语到:数学真的很有用嘛!
哈佛幸福课教授沙哈尔在他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学习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可以与以上两种观点呼应。
?溺水模式:学习是痛苦的,就如同溺水。希望能尽早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一旦解脱就以为那种解脱感是幸福。
?性爱模式:学习的过程是约会和前奏,当我们找到追求的答案时,就好像性高潮一样。
在溺水模式里,会有达成目标后的高潮,但是在性爱模式里,从一开始乃至每件事都是快乐的。
我想谁都想愿意选择后者吧?问题在于,怎么才能把学习转变为性爱模式呢?
如何化痛苦为快乐?
1为学习赋予意义。
为学习找到一个正面的意义。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成绩,是为了求知,为了进步和自我成长。把学习作为手段,为了获取承认、获得奖品、进入名校,就必然带来压力和痛苦。把学习本身作为目的,就能享受努力的过程。
没有什么课程是枯燥乏味的。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意义所在,只是有时候孩子自己未必能发现。
语文的学习,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更有条理地说话,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提高情商,更好地理解他人。数学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最简明的语言。英语,是开启另一个世界大门的钥匙……
2挑战与技能相匹配。能够战胜的,我们称之为挑战,不能战胜的,我们称之为困难或挫折。对于困难太大而带来的痛苦,处理办法很简单——降低难度。
因材施教的精髓就在于此,学习的难度与个人的技能成正比。
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就是因为在我的学生生涯中遇到的挑战与我的技能一直成正比。依依不喜欢做课外班发下来的计算题,是因为题目太多太难太超前,课内还在百位加减,课外已经是有余数除法。于是,我们调整策略,把半年前的计算小超市拿来做计算加强练习,依依就每天高高兴兴地15分钟内做完了,错上那么三四题,难度对她正合适。
学新概念英语的难度不适宜就更明显了。先下载一个背单词闯关app,每天热火朝天地打卡闯关,跟生词们混个脸熟,然后再默写生词;熟练背诵课文,然后再默写课文。
并不是说让孩子与难以战胜的困难绝缘,只是要适度地控制挫败感与成就感。因为当挫败太多的时候,就会打击孩子的学习乐趣。这时候就要更多的成就感来证明他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成果的,用成就感来建立快乐。
我家孩子没有学琴,但是听说过很多因为练琴而家里鸡飞狗跳的。或者也只是因为难度与技能不匹配。练琴是枯燥的,每个孩子能承受的量不同,有的可以承受5分钟,有的可以是50分钟。如果对自家孩子来说老师规定的半小时太痛苦,那么就变成15分钟,甚至5分钟,也许他的感受就会不同。通过一些肯定与进步,或者心智的成长,也许他慢慢就可以承受10分钟,15分钟,进而至半小时。
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学校的老师上课、布置作业面对的总是几十个学生,课业的难度与自己孩子的能力是不是匹配,恐怕只有父母才能关心到。如果孩子学习出现了困难,就可以跟老师商量沟通,在空缺处搭上几级台阶,帮他们越过这个障碍后,其实往往就能赶上大部队的水平了。
要是学校所有科目的学习,都像通关游戏一样就好了。大家来到学校里,虽然坐在同一教室,但是都各自通关,而通关之后的的奖赏,就是得到下一关更难更多的挑战。没有什么考试成绩,也没有什么排名。那么每个孩子是不是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呢?
回想起每次依依遇到难题钻到桌子底下前往往会大叫:这太难了!
原来,答案就在孩子的话里。
如果你的孩子沉溺在学习的苦海里,别耽误了,快把他们拉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