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胎,老大有话说
有的家庭要二胎是因为夫妻感情出现问题,需要拿孩子来做夫妻情感的润滑剂;有的家庭是考虑到自己的养老问题,觉得老了以后一个孩子压力太大或者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有的家庭是觉得独生子女太孤独了,需要给他们一个伴儿,将来可以互帮互助……
有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决定再要个孩子,至于这个决定是否经过老大的同意,老大是否清楚我们因为什么原因计划再要一个孩子,这都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说:“跟爸妈沟通,好好说话没有用,根本不听,最后还被他们“反击”,说我懂什么呀”。然后便“兴致勃勃”地讲起她和弟弟之间发生的事,话语间不经意透露着一种“成就感”。有一次爸爸妈妈不在家,她在沙发上玩手机,弟弟在一旁,突然伸手乱拍她的手机,关掉了正在玩的游戏。她很生气,就将弟弟关进厕所。不一会儿有同学约她到家里吃饭,她就直接去了同学家,已经全然忘记被关在厕所的弟弟,等再回到家,爸爸妈妈都已到家,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弟弟,她说其实也不是故意要这样整他,而是平时在和弟弟发生矛盾争执的时候妈妈总是站在弟弟的一边替他说话,她感觉很委屈,可能是平时累积的情绪所致。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描述了二胎家庭中老大可能会现出的问题,叫同胞竞争障碍。
同胞竞争障碍 (sibling rivalry disorder) 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对弟弟/妹妹的竞争或嫉妒。
当然,并不是在所有二胎家庭中老大都会出现这样的障碍,这时需要我们了解同胞竞争障碍必须满足的标准——ICD-10(国际疾病分):
1.对挨肩儿的弟弟/妹妹有异常强烈的消极情感;
2.情绪障碍表现为退化、发脾气、心情恶劣、睡眠困难、违抗行为或寻求我们或其中一方注意的行为(必须具备前述两个或更多);
3.发生于挨肩儿弟弟/妹妹出生6个月内;
4.时间至少4周。
一般来说,2-4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同胞竞争障碍,6-8岁以后少见,因为那时他们的兴趣开始从家庭转向学校和同学关系,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更好的了解。
如果您发现老大的确出现了同胞竞争障碍,也无需慌张。因为早在1992年DSM-4(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已经不再将其视为精神障碍,而是当作关系问题来对待。要帮助老大摆脱这种困扰,首先我们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即老大为什么会对老二产生“情绪”。
首先,我们没有和老大说清楚要老二的原因
也许从开始决定要老二的时候,老大的“情绪”就出现了。我们需要反思做决定的时候是否和老大有过商讨,老大是否理解要老二的原因、他是否接受以及有没有向老大表明虽然要了老二以后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如果我们没有和老大商讨过就做出了决定,就没有将老大视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家庭成员,没有做到尊重。
这时孩子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自己的解释:“因为自己不优秀,爸爸妈妈很失望”、“爸爸妈妈可能不太喜欢男/女孩子”、“自己是不是惹爸爸妈妈生气了”等等。
我们换位思考,自己如果在工作单位没有被征求意见就被迫接受一项任务或安排,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委屈、被忽视)。这种情绪可能不会当时立即表现出来,但是会在之后的一些事情中表现出来。
其次,我们错误地认为老大独立了,不需要照顾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习惯性地对年纪小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认为老大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了。这种想法本身就加深了两个孩子之间的隔阂。
老大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和之前占据 “中心地位”的状态截然不同。他们很可能采取“退行”的应对方式,表明自己没有长大,还需要被照顾。例如自从有了老二以后,老大开始尿床了或者要求吃奶等等。
这时我们要注意到老大这种需要被关注和照顾的情绪,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向他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而不是埋怨他“都多大了,还这样,像什么样子”,否则他可能会出现更严重应对行为,甚至会破坏自己的身体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进而“博得”我们的关注。
最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错误引导
我们要杜绝和孩子说“你都是哥哥了,所以你得让着弟弟”类似的话。
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哥哥和弟弟这样的角色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本身没有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想要培养他的责任意识也不是通过口头说教强加给他的,需要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平日在家庭中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夫妻双方遇到事情不要互相推卸责任,向孩子提供负面的教材。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我们要汲取经验教训。
我们平日要注意留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要等孩子表现地非常反常了以后再病急乱投医。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当作家里的重要一员,与我们有相等的地位,遇到事情多商量,多沟通,培养高自尊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我们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细心,更有耐心。孩子的身心都很脆弱,需要我们细致地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