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的"回你房间去",教育效果为什么胜过打骂、发脾气一百倍
看过美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家长,都见过这一幕:孩子淘气、不讲理、发脾气,父母常对他们说“现在,回你的房间去!”孩子听到这句话,就算再不甘心,也会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去自己的房间里待着。
看到这里,我们的家长可能不太理解:
孩子犯了错,不惩罚,不教育,让他回自己的房间有什么用?
美国的小孩,为什么听到“回你的房间去”这句话,不管多生气,都会乖乖照做?
这就是美国家长“计时隔离”(Time Out)教育方式的独到之处。
“计时隔离”,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发脾气、骂人、抢东西,家长会要求他暂停手上的活动,独自一人冷静一会儿,再寻找解决方案。
在家庭里,父母会说“回你的房间去”;在学校里场地有限,老师就在教室里布置个角落,做为孩子们“计时隔离”的场所:
就算孩子因为不良行为被限制行动,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爱的。这让孩子有时间冷静思考,也不会因大人的脾气感到恐惧。
计时隔离椅
椅子上写着:“现在,请想想你自己的行为。不过别忘了,我爱你。”
关于神奇”Time Out”的教育方法详解
让孩子冷静而非惩罚
Time-Out(计时隔离),看似是孤立孩子、站墙角的一种惩罚方式,但实际上Time-Out的真含义并不是惩罚,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让正在顽皮或耍脾气的小朋友冷静一下。
计时隔离虽说不是惩罚,但也是让孩子站墙角的一种方式,这关于墙角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学问的,一定是要在一个安静无聊的角落(没有电视、没有音乐),而且又要在爸爸或妈妈的视线范围之内;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关黑屋,或将孩子置于一个陌生的角落。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和情绪,不但不利于他们冷静下来,而且对于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计时隔离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而是根据孩子年龄不同、内心冷静和平静下来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一般来说,几岁的孩子就隔离几分钟。
比如,小朋友现在满两周岁了,那么对其的隔离就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当然也不要短于一分钟,否则是起不到效果的。
“罚站”前先提出警告
作为家长,在孩子“罚站”前一定要先对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诉其为什么要“罚站”,比如说有一次小朋友哭哭闹闹地不想吃饭、只想玩,而且还不让爸爸吃饭,于是妈妈便告诉孩子,“你自己不吃饭可以,但爸爸妈妈要吃饭,你如果再不让爸爸吃饭,妈妈就要罚站啦!”
这是对于孩子的一种警告,别说,不愿意“受罚”的小朋友还真听话,立马乖乖地自己一边玩去了。
事先提出警告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将是什么
2.也可以制止孩子行为的继续进行
结束隔离后再讲道理
如前文所说到计时隔离是一种“让孩子冷静而非惩罚”的方式,因此先冷静下来,下一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如果不给孩子先冷静下来的机会,这讲道理完全是白费功夫,他们是根本听不进去的。
家长心态语气要平和
不管是“罚站”前还是“罚站”后,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平和,而不要对孩子大叫大嚷,因为家长的大叫大嚷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让他们认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末倒置地认为计时隔离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计时隔离时间一到,即使孩子不认错,也应该结束;而且如果孩子表现好,主动认错,那么家长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口头表扬或肯定,毕竟这计时隔离也不是对孩子的惩罚嘛!
频繁使用效果并不佳
有的家长认为,计时隔离的效果如此之好,那么孩子犯错误或不听话,就可以采取此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任何一种“惩罚”方式,如果对孩子频繁使用的话,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而且有些孩子甚至还会有如此想法,“不就是Time-Out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频繁使用的效果并不好,家长一定要视情况而定地采取计时隔离,让孩子真正明白和理解自己犯了错误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坚持同一人开始结束
有的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正在气头上呢,孩子罚站,我不愿意理他,时间到了让爸爸去结束,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在此用“一人做事一人当”应该不为过,如果是妈妈开始的计时隔离,那么一定要妈妈告诉孩子“时间到了,计时隔离结束了”,而不是中途换人,请爸爸来善后。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坚持同一人开始、同一人结束、中途不要换人。
这种"Time Out"的教育方法,到底效果如何?
它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位在美国生活过多年的中国妈妈,被“计时隔离”的神奇效果震惊,听听她怎么说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
孩子打架时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带宽宽到好友梅丽莎家里玩,梅丽莎有三个孩子,分别是4岁、两岁半和一岁。两岁半的女儿汉娜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叛逆期,在美国被称为“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有一次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汉娜把要过来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还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
梅丽莎闻讯从厨房出来,一看汉娜咬了妹妹,二话没说把她抱起来,把她放到楼梯上去并说:“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
汉娜在楼梯上坐着,也哇哇大哭。其实她可以自己下来继续玩,但她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一直坐在那里哭,而梅丽莎则继续在厨房忙碌,并没有理会大哭的汉娜。
哭了约十分钟,汉娜终于不哭了,这时候梅丽莎才走过来,问汉娜知不知道自己什么事做错了,汉娜点点头说不应该咬妹妹,梅丽莎表扬她勇于承认错误,然后给她讲了一通道理,便把她从楼梯上抱下来亲吻了一下,汉娜便又欢天喜地地跟妹妹玩去了。
关于孩子吃饭
而其它方面,如吃饭问题,美国妈妈通常是安排宝宝坐到高椅上吃饭,孩子爱吃就吃,不爱吃就算。只要离开高椅,便不会再给孩子吃了。这样便养成了孩子坐在高椅上吃饭的习惯,如果不乖乖坐在高椅上,那就没得吃要饿肚子了。孩子尝过饿肚子的苦,自然便会乖乖在规定的地方吃饭了。
而等到孩子能自己吃饭时,美国妈妈通常也不喂了,随便孩子自己吃,很多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都会吃得一塌糊涂,妈妈们也无所谓,只要他们能自己动手吃就好了,再加以一些如何用勺子叉子之类的引导,慢慢地孩子便能掌握吃饭技巧,一两岁便能自己吃饭不需要家长喂了。
中国人总是很重视孩子吃的问题,担心孩子吃不多吃不饱长得不够好,所以孩子不想吃了还要追着喂,或者吐出来了还要塞回去,其实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厌食。其实孩子饿了自然便会吃,孩子不想吃的时候表明他还不饿,强迫孩子吃只会有反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宝宝通常婴幼儿时期很多都比美国宝宝长得胖长得壮,但从五六岁开始,中国孩子就长不过美国孩子了。这虽然跟食物类型不同有关,中国人给宝宝吃大量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条容易肥胖,而美国人给宝宝吃大量奶制品以长高长壮,同时也有跟饮食习惯有关。
很多中国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到四五岁便开始厌食偏食,而美国孩子则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到四五岁时开始胃口大开成为杂食动物。因此,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多长几斤肉还是要重要得多。
孩子不遵守诺言时
邻居家有一个10岁的男孩凯德,长得不但俊俏,且彬彬有礼十分懂事,对比他小的孩子也十分照顾,常常牵着宽宽的手带着宽宽玩。有时凯德想把宽宽抱起来,他会先跑过来问我是否允许他抱宽宽,征得我的同意后才去抱宽宽玩各种游戏。我非常喜欢凯德,一直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如何把他教育得这么好的。
有一次去小区游泳池游泳,刚好凯德的父母也在,我向凯德的妈妈征询她是如何培养凯德的,她说她对孩子向来是说一不二。
其时正好凯德在与朋友玩水,兴奋起来他直接就从不允许跳水的区域往水里插进去。凯德的妈妈看见了,提醒了他一句,结果没几分钟凯德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凯德的妈妈把脸一黑,让凯德马上上岸来。
凯德上岸后,妈妈指着旁边的一棵树,要求他坐在树下10分钟不允许再到水里去。凯德虽有不快,但也乖乖地坐在树下,等10分钟过去后,妈妈才允许他重新到水里去,且凯德也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孩子贪玩不回家时
在小区的儿童游乐场常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常常会玩得很高兴,该到回家的时间了也不愿意回家,无论家长怎样催促也不肯离开。
美国妈妈大多不会不断地唠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们说:“孩子们,再玩五分钟就回家!”通常这时孩子们会赶紧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玩,五分钟过后,妈妈一声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着回家了。
我开始觉得很惊讶想知道这些妈妈是如何做到让孩子这么听话的,因为有时我让宽宽回家,他也会要求继续玩而不愿意离开。后来我也会跟宽宽商量说“再玩5分钟就回家好吗?”宽宽没有时间观念,通常会满口答应。但等5分钟过后,他就会耍赖说“还要玩”。
我想要让孩子说话算数首先得自己说话算数,于是不管他如何哭闹扯着他就走,即便他乱踢乱蹬哭成泪人也不理会。结果就这样两三次后,以后我每次给宽宽做什么事情限时,如洗澡玩水限时,该去睡觉限时等,他都会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从此不再用哭闹跟我对抗了。
“计时隔离”对孩子有强大的威慑力,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首先,孩子都是依恋父母的,他们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
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
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种简单有效、又不伤害孩子的教育方法,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决定试试,那在和孩子说“Time Out”的同时,也一定记得让他明白,虽然现在妈妈对你的行为不满意,但是妈妈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因此改变。
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完美解决千万不同家庭里,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