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族园”而想到的

144
作者 莫如云易散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9-05-24 10:14 字数 5122 阅读 913评论 0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这几天看到网上几位妈妈讨论“贵族园”的问题,小橡树也忝列榜首:)。大家谈到希望孩子接触社会,从小磨练等等,还有前一阵关于“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讨论,都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的话题,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最早的“贵族”概念当然来自毛时代,具有政治上的贬义。1979年版的《辞海》对“贵族”一词的解释应有代表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他们主要是皇室的亲族子弟和功臣。贵族享有各特权,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这一概念强调了血统和特权,由于血统而享有特权,可以“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在今天的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中,“贵族”一词出现频率也不低,当然应该不含贬义。不过,在强调“成功人士入住”、“独家拥有”种种便利和特权的字眼背后,“贵族”的含义不脱“血统”和“特权”的窠臼,尽管这“血统”往往是上一代人的努力而自致。

也许是社会制度使然,英文中与“贵族”对应的词,无论是aristocracy还是nobility' 均不含贬义,相反,倒是褒义居上。无论是Oxford还是Webster,词典中对“贵族”的解释不仅涉及社会“高层”,还指“各阶层最优秀分子”,以及“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并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或理想”,“卓越的能力”,“气势恢弘”等语。

这两种“贵族观”好象在教育上颇有体现。一位在英国参观过伊顿公学等顶尖“贵族”学校的朋友曾大发感慨:在皇子和王公大臣子弟云集的英国贵族学校里,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寒冷的冬天穿短裤,需要参加长达一年的军训,全世界不少富豪花重金送子弟去受这份罪。反观他自己孩子在南方某城市上的贵族学校,学生宿舍格外舒适,有保姆定时打扫收拾。他当时感慨说:“我们的孩子,富贵能过几代?”

在美读书期间,因为导师的关系,接触了若干位来自香港巨富人家的学生。令我惊讶的是,几乎他们所有人都有快餐店送外卖的打工经历。家里可能为他们付学费,但零用钱却要自己去挣。后来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谈起来,发现这是他们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措施。让富家子弟知道柴米贵,这一点他们看来做的很成功。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人家,子弟前几年在北京打车时知道避夏利而坐面的,在街边买行李箱,全然不是中产阶级孜孜以求的名牌行头。李嘉诚让孩子参观头等舱后去坐经济舱的故事,不知是不是段子。不过在我看来,是非常可信的段子。

人家的资本主义已经发达太久,因而在接班人培养方面自然经验丰富一些。不过,如果说中国历史上贵族阶层都是骄奢淫逸,我也持怀疑态度。我非专攻历史,但读书中见过清朝皇子的课程表,六岁(五周岁)起读书,每日寅刻(凌晨3-5点)入书房,至下午,然后演练骑射武功。只有农历元旦停学一日,其余寒暑不辍。即使是除夕,也只是提前退学而已。五周岁的孩子便能“连发五矢,中一鹿,四兔”。溥仪回忆录中,也对他幼时的功课作了详细记载。由此想到在哪里看过英国王子的课程表,也是包括多种语言、击剑、跳伞、驾驶飞机等等在我们看来很危险的运动的。

无论是王室还是当今资产阶级,我想让子弟学习如许课程,决不仅仅是为了在骑射项目中一显身手,或是了解快餐业行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练孩子的心志和品性。

曾有个朋友,津津乐道地告诉大家她的幼小的孩子如何挑剔家里两个保姆的仪态。她说:“我小时候太苦了,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我小时侯受过的罪,我不会让我儿子尝到一点点。”我说:“那你奋斗的快乐,实现自己的喜悦,你儿子也不会尝到一点点。”也有一个朋友,总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回老家,因为他欣赏自己的成功之路,希望儿子能重复。可是,他可能忘了,苦难对有些人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万丈深渊。他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仍不失自强自信的风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母在当地作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父亲从小带他见识各种场面的培养。今天,祖父母已垂垂老矣,如何担当培养孙子的重任?

无须讳言,由于父母的资源不同,某些孩子由于出生背景而有可能获得特权。但最关键的,是这特权包括什么。有些人的特权是闲逸和安稳的生活。但对我来说,我更希望用我的有限资源,给我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磨练的机会,体验的机会,发现知性的喜悦的机会。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