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这些行为或许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144
作者 我是只能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9-01-28 14:35 字数 9110 阅读 642评论 0
当心!这些行为或许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今天是2015年6月29日 米乐2岁11个月20天

“你爱你的孩子吗?”倘若拿这个问题去问身边的父母,估计99%的都会说:“当然爱了!这还用说嘛!”大概更不客气的会在心里腹诽:不是有毛病吧,问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

可是,你能做到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吗?尤其是第二个问题,作为父母,其实我们是没有回答的权力的。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吗?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爱?这个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来回答。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言之凿凿、声嘶力竭地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啊!这都是因为我爱你啊!”可孩子依然毫不领情,甚至深感痛苦的例子大有人在。

最近在看《无条件养育》,诚如小巫在序言里说的:“这是一本有些偏激的书。”它里面的许多观点对我们而言是颠覆性的、让人无法接受的。譬如,我们认为比大吼大叫更科学合理的“暂停法”、“奖励法”……在书里都被批判为有条件的养育。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育儿,更是没有标准答案可循。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至少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在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如何爱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下面我对前七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让我们看一下哪些爱对孩子而言是有条件的爱,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选择了有条件的爱。(红色字为原文)

一、什么是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的爱。

二、哪些行为是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

现在的家长,基本已经摒弃对孩子的打骂、吼叫,即使做不到,也认识到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对的,可是还有一些做法,或许看来很温柔,似乎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爱,对孩子来讲,却未必如此。他们有:

1.爱的暂停。

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家长会不动声色地“撤出”,变得冷漠、缺乏温情——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最强烈的表现形式则是,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宣称“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者“你做那样的事,我都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这类的行为,是我最近对米乐经常采用的,当他为了一件事情大哭大闹时,我会把他扔在沙发上,对他说:“你先自己在这安静一会,一会再来找我!”或者,我会大吼着对他说:“你这样,我再也不理你了!”然后,我会到别的房间,关上门。听着米乐歇斯底里地大喊:“妈妈!妈妈!你过来!你过来!”现在平静下来想想,这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讲,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是的,实施这些行为的时候,我认为我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我已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我的“爱”。可是《无条件养育》告诉我们,“爱的撤回”可能会比其他手段更恶劣、更残酷。“尽管其不是直接对孩子构成身体或物质威胁,但爱的撤回所造成的感情伤害却要比诉诸武力更具有破坏性,因其施加的最终威胁是‘抛弃’或‘隔离’。另外,尽管家长知道一切会过去,但低龄儿童不会知道,因为他完全依赖于家长,并且缺乏经验、没有时间观念,而这些正是能意识到家长态度暂时性的必要条件。”

の,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2.奖励。

这一点或许更让人无法接受:实物奖励(金钱、实物)和象征性奖励(分数、小星星)、包括口头表扬,在许多情况下,不仅不起作用,通常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是因为,奖励通常激发的是人们的外在动机,而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而我们经常用的“表扬”或许有以下副作用:一是会制造“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从而阻挠其将事情做好;二是表扬会降低人对事情的兴趣;三是一旦开始想着如何持续受到正面评价,人就变得越来越不爱冒险。

爱的撤回和正面强化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感觉无助、不愿帮助他人、(长大后)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会转化成对家长的怨恨感。

其实,孩子的心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譬如有几次我在表扬米乐的时候,就得到的了米乐的质疑:有一次,我对米乐说:“你真棒,你都会自己吃饭了!”米乐接着就问我:“那我不自己吃饭吗?我还棒吗?”还有一次,我抱着米乐说:“妈妈抱着你真幸福!”米乐接着问:“那我哭的时候,你还觉得幸福吗?”

听到这些问话,真的让我很惭愧:其实表扬的背后,我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独立、乖巧的时候我就爱你,那你不乖不独立的时候呢?呃,他的问话,早已告诉了我答案。

3.过度管制

有一次带米乐在趵突泉玩,大家都拿着水枪打水玩,我听见一个小女孩说:“哇,下大雨了!”她的奶奶在一边大声呵斥她:“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你应该说:‘就像下雨了一样!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觉得一阵一阵的窒息,这样一句话都能引来呵斥,这个小女孩平常在家会被管教成什么样啊!

大部分家长或许不会做得这么极端,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过度管制的时刻:譬如因为他们不穿袜子跟在后面大喊大叫;因为他们不吃饭追在后面一口一口地喂。一直坚持过度管制往往会形成两个极端: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

我就见过这样的人,和他的父母说话,不管父母说什么,就算是合理的建议,他也一定用不好的态度反击回去,追溯到他的童年,他的父母几乎一直在用过度管制的方法在教育他。现在,他们仍然喜欢在各种大事小事上对他进行“指导”,已经成人的他,当然不会任其摆布。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长大后仍然奉父母的话为圭臬,对父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这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

4.惩罚

体罚的危害我们已经知道的比较多。那么非体罚的惩罚呢,比如“暂停”、“自然惩罚”,想必这是很多家长认为科学的方法吧(我也经常用),可是书里告诉我们:

这两种手段(体罚和暂停),本质上都是惩罚,唯一不同点就是孩子承受的是身体伤害还是精神伤害。

对于许多人认可的“自然惩罚”,书里是这样说的:当你袖手旁观、对孩子的困境坐视不理时,孩子就会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看起来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自己阻止意外发生的行为更加失望。因此“自然后果”事实上也是一种惩罚。

5.父母对成功的渴望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也就是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希望他们取得好的成绩,当他们做的不好时就倍感焦虑。这种压力和紧张感常常会导致孩子付出各种心理代价。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常常会导致孩子对所做的事情失去兴趣,或者是他可能合理地察觉到某项具体任务无意义、乏味无聊。

三、是什么让我们坚持有条件的爱

既然有条件的爱如此不堪,为什么还如此盛行?作者给出了以下原因

1.所见、所闻

即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来自父母或周围人的养育方式。

2.所信奉

我们对孩子、竞争、顺从、二选一式思考的看法,都会导致对孩子的有条件养育。

3.所感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的驱使。

4.所惧

对自己养育模式的质疑、害怕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孩子放任自流……这些怕,都会让我们偏向于采用相对简单的有条件养育。

写这么多,到底什么才是无条件养育?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真不是偶故意卖关子,偶现在刚刚看完前六章。老外的书,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总是没那么流畅,况且,家有三岁娃,肚里再带个小娃娃,各种熬夜各种困,你懂的^_^,实在等不及,你自己买一本,看完了分享给我哦,谢啦O(∩_∩)O))

本文标签: 爱 无条件养育

育儿精选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