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引导”让宝宝“情绪更糟”
事与愿违的“坚强”教育
杰夫,一个3岁的小男孩,爸爸在外地工作,所以杰夫见到爸爸的机会很少,基本上都跟妈妈在一起。妈妈很担心杰夫缺乏男性长辈的影响会变得女性化,为了让他有个小男子汉的模样,妈妈对杰夫的要求就特别严格,而且会有意识地少给他关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变得更坚强、更独立。比如杰夫摔了,妈妈是不会扶他起来的。如果摔痛了,杰夫哭了,妈妈不仅不安慰他,还会来上一句:“杰夫,你是男子汉!男子汉不可以哭!”如果杰夫继续哭。妈妈在温和地劝过几次后,就会失去耐性:“杰夫,轻轻摔一跤,一点都不痛,不许哭了!再哭,妈妈就生气了!”一听到妈妈说生气了,杰夫就会抽抽搭搭地压抑着哭声,变得安静下来。令妈妈沮丧的是,虽然她在努力培养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子汉,但这个“男子汉”一点都不争气,还是动不动就哭。
现在杰夫妈妈感到非常困惑,自己明明对杰夫那么“狠心”,总是在逼着他坚强起来,可他为什么反而变得越来越娇气呢?
杰夫娇气背后的诱因
杰夫摔倒了,他感觉到了痛,这种感觉很真实,不会因为妈妈说不痛就消失。在他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排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之外,不觉一种,他很问题到底处在想法很难成为现实。他们总是会遇到这样,哭是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所以他就哭。而妈妈“不痛”的说法否定了杰夫的感觉,时间长了,他会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感觉是否真实。在妈妈的呵斥下,他勉强压制住了哭的冲动,但是,那种痛苦的感觉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可是下一次这种痛苦的感觉来临时,他还是会哭泣,因为他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同时,妈妈的劝说与呵斥给了他更多的关注,如果不哭,妈妈就很少关注他。因此,他会依赖哭来吸引妈妈更多的注意,他的行为很难得到改善。
当然,也有些宝宝可能会转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无视自己的感觉,逐渐变得麻木。
7种做法妨碍情绪流动
在教育宝宝时,父母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有欠妥当,这些做法在无意识中妨碍了宝宝的情绪流动,会引发很多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情形:
宝宝哼哼唧唧
当宝宝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哼哼唧唧。此时,大多数父母都对宝宝说:“好好说,不好好说,妈妈就不理你了!”而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并不清楚应该怎样好好说,于是他会继续哼哼唧唧。看到自己的劝说无效,妈妈就可能急了,只好加大强度来解决问题:“不许哼哼唧唧,想要什么,好好说!”如果再没有效果,也许妈妈就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宝宝。
宝宝摔痛了
当宝宝因为摔痛或因为摔倒受到惊吓而哭闹时,很多父母都抱着不能让宝宝太娇气的目标,会忽视他因为摔痛了需要安慰的情绪,不仅不会跟宝宝共情,反而会说:“宝宝勇敢,一点都不痛,好了,不哭了!”
宝宝被欺负了
当宝宝被小伙伴打了、玩具被抢走了或想跟别人玩没有如愿而哭闹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大概就会烦躁地说上一声“不许哭”。这声“不许哭”有可能把宝宝吓住,也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宝宝依然会继续哭闹,直到妈妈忍无可忍,大声呵斥甚至体罚宝宝,宝宝的哭闹才会停止。可是,本来就觉得委屈的宝宝无疑感觉更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