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磨蹭”竟是孩子的“秘密武器”?

144
作者 sean1976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9-05 09:01 字数 5093 阅读 734评论 0
提升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课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


1.jpg

 

     每天,各种“必须”和“应该”,比如:英文作业必须先做完……试想一下,换作你当孩子,每天被父母“必须这样、不能那样”的念叨声包围,做什么都有一双眼睛盯着你,做不好就被讲道理,就被打骂,你是不是有一种窒息感?会不会想反抗?反抗不了,会不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力感?



  磨蹭,孩子对抗父母的“秘密武器”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妈妈要求我做某事的时候,我会故意磨蹭,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心里非常困惑,明知道那个要求很容易,可就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拦着我,每当看到妈妈生气的时候,心里反倒有一种很痛快的感觉。后来学了心理学才明白,这种情况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被动攻击”,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处于弱势的一方,无法直接对妈妈的行为表达不满,就通过这种隐性的方式对抗。

 

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上的消极表现就是一种反抗,一种潜意识的反抗,越催越磨蹭,越打越不爱学习。

 2.jpg





孩子一旦磨蹭,家长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话语往往千篇一律:快点,要迟到了,别磨蹭了,赶紧的,我说你没听见啊?这都几点了?再不快点我不等你了……


这些催促,语气直接并且反复使用,透过这些字眼,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满、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烦,直接引发了孩子的逆反情绪,因此孩子通过故意拖延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你越是让我快,我偏慢,看你能怎样?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拉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拉的手段,宣泄他的任性和不满:“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 拖拉成了孩子反抗父母的软形式 

 

    反复的催促,不断地引发孩子的被动攻击,亲子双方的冲突也会不断升级,最终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家长明知道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但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不催促会更慢,怎么办呢?


3.jpg


  表现得拖拉的孩子内心是无助的 


家长的处理模式总是很类似: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讲道理不听——打骂——最后发展成不打不行


很多控制型的家长,在他们的心里,是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的,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理想小孩做对照,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应该”和“不可以”。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久而久之,孩子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4.jpg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总表现得拖拉磨蹭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


这样孩子的父母,常常是: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我们常常把磨蹭当成孩子的问题,其实磨蹭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是致力于亲子关系的建设。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能愉悦地体验,愉悦地沟通,那么,磨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5.jpg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图片源自网络

部分资料摘自网络



孩子有没有拖拉、磨蹭的行为?

赶快来测一测吧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