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教育不如“三宽”教育

144
作者 lsr207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6 10:05 字数 5197 阅读 3748评论 0
老舍作品研究性阅读——从《骆驼祥子》到《茶馆》

  “中国家长不懂真爱自己的孩子!”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新一期“羊城学堂”上,北京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萧斌臣一语惊醒现场听众。在这个以“家长角色与家庭关系”为题的讲座中,萧斌臣建议家长教育孩子应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对孩子采用“三宽”的教育模式。

“本我”教育不如“三宽”教育

孩子不需要无条件服从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萧斌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他认为,“问题孩子”的出现,往往并不怪孩子,归根结底其实是家长的问题。

  他举例道:有个家长抱怨孩子不听她的话,我就问这个家长:“为什么你要孩子听你的话?”家长很不解,难道我的孩子不就应该听我的话吗?我又问:“那你先告诉我,你认为自己的人生到目前为止成功吗?”家长回答道:“很不成功。”所以我说:“你自己本身不成功,又要求孩子听你的话、按照你的方式做事,这不是在复制你不成功的道路吗?”家长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错了。

人生很漫长不是“百米赛”

  “有不少家长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于是孩子还没上小学就被家长要求学这学那。但这句话其实是来源于百米赛场,并不适用于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不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个任务,逐渐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向往。”萧斌臣认为。

  萧斌臣说,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中国孩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家长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孩子,“不能用木匠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用根雕艺术家的眼光来看他们。”

幸福在于“取长”而非“补短”

  “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幸福?我认为让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幸福。”萧斌臣指出,中国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补短”,孩子哪科成绩差就给孩子补哪科,但同时却忽视了针对孩子的优势“取长”,这会阻碍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场有家长提到,“补短”的教育方式也是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身不由己。萧斌臣告诉家长,不能对此感到太焦虑,要学会找出路。他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女儿高考本来可以考上一本甚至是北京大学,但是最后只上了一个二本的大学。但我认为这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我知道她有很多优点,她会写小说、人际关系也很好,我相信未来她一定会有所成就。”

  因此萧斌臣安慰家长,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们会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并发挥其所长,这就是家长要给孩子的幸福。”

家长须学“大耳朵小嘴巴”

  有次萧斌臣的妻子告诉他,正上初二的女儿写了一本小说,问他要不要看看。“我说这得征得女儿的同意。当妈的很不理解,认为家长看一下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当我征询女儿意见时,她想了很久才同意让我看。”萧斌臣由此说明,对自己的孩子也要采用民主的态度。

  “别人问我女儿有没有和爸爸吵过架时,女儿回答说‘没有’。为什么我们能做到?因为每一件事我都耐心和孩子讨论,并尊重她的意见。”萧斌臣说,不少家长不愿倾听孩子的想法,但自己说教起来却喋喋不休,这样的做法是“小耳朵、大嘴巴”,少听多说。他建议家长应该学会“大耳朵,小嘴巴”,多听少说。

“本我”教育不如“三宽”教育

  萧斌臣指出,每个家长都有带着各自性格的“本我”,如果用“本我”来教育孩子,就会把孩子教育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比如家长是个脾气火爆的人,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那孩子也有可能成为暴脾气。“虽然‘本我’不能改变,但家长应该学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给自己应当担负的‘角色’定好位。”

  萧斌臣认为,家长应讲究“三宽”———宽厚、宽容、宽松:“用宽厚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未来;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和缺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到外面锻炼,让他们在离开父母之后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萧斌臣的建议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