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欲罢不能:收费由违法变合法?
“孩子上学了吗?上哪个学校了?交了多少钱?”家有学童,家长们的话题少不了这样三个字“择校费”。
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最不愿提及、总是闪烁其词的三个字;但它却长久存在,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
每到新学年,总会上演几家欢乐几家愁。而耐人寻味的是,“办成了的”皆大欢喜,却对如何办成讳莫如深;没交上钱或交了钱也没办成的,捶胸顿足,却对缘何失败一头雾水。
这就是搅动万千家庭焦躁不安、欲罢不能的“择校费”。据说这几年,行情“疯涨”;更有一种说法,这里面“水”很深。
“水”究竟有多深?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刚刚经历过这场“大战”的北京家长,一探深浅。
交过钱后,没有收据
“我当然希望一分钱不交,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只能接受现状。”
等把8万元赞助费交出去,张女士几个月来悬着的心落下了。谢天谢地,儿子如愿以偿挤进了北京海淀区的一所知名小学。“择校,多少年了就是这样。”谈起择校费,张女士很平淡,“有少的6万,也有多的10多万。”
“现在不管干什么,都是明码标价。什么钱,花在什么地方,一清二楚。可只有这择校费花得不明不白。”许多家长都有类似于张女士的疑问,交过钱后,连一个收据也没有。
名校、离家近、口碑不错、师资很强,这就足够了。“好事摊在你头上,你还用关心那钱去了哪里吗?只要能交上这笔钱,就谢天谢地了。想想,还有多少人在羡慕着呢!”张女士不想再追问,还能怎样?当听到别的家长对附近另一所小学的种种怨言,她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费劲,花钱,值了。”
“向来心为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对每一位陷入择校泥潭的家长来说,这份经历,注定了是百味杂陈:纠结、焦虑、忐忑、紧张,被中间人的狮子大开口而激怒……
“想上好学校,拼爹、拼钱、拼命”
孩子四五岁,家长们就开始考虑上学问题,处处留心、找渠道,找资源。
“没有关系铺垫,你拿着钱,找谁?”
“择校,谁不是择一个、两个、三个?”“都是好学校,怎么可能想上就上?”
在张女士的规划中,一个是保底校,两个是择校目标校。
“另一个择校,是中间人帮着运作。”只有经过后,才知道,“其实,这些所谓的中间人已经由最初的私人关系演化成为一种商业运作。当时,自己还傻乎乎地信以为真,其实,他们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