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高考志愿填报决胜课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压力重要措施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如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教育部门,一向重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与愿望相违的是,中小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近日,教育部再次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明确规定,“每天一小时”将接受地方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中小学如违反相关规定,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被“一票否决”。这,无疑又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注入一针强心剂。
我们期望“一票否决”能给中小学体育带来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反思,为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家三令五申,相关部门重视,各种文件相继印发的情况下,体育还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每天锻炼一小时”如何实施,才能让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出现趋良的拐点?
“应试体育”单调枯燥?
自“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但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课间操和体育课组成,高一高二一周上两节体育课,高三就不怎么上了。”曾就读于唐山市某中学的姚雅,用“死板”、“无聊”和“没意义”来评价体育课。
是什么败坏了孩子们上体育课的胃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体育”是主因。
北师大附中高二学生邵丹至今仍觉得初三的体育锻炼“太恐怖”,简直就是“魔鬼训练”,基本上每天都是超负荷运动。当年中考体育成绩所占的分值由30分增至40分,这样的比重让学校和学生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早上绕400米操场跑十圈,平时进行篮球、仰卧起坐和800米跑三个体育项目锻炼,晚上还要继续进行体育训练,“幸好那时已基本上没什么课”,但一天的运动量让很多学生都有点吃不消。
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于是,不少学校考什么就安排学生练什么,“为考试而运动”十分普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与高考会考,这一评价体系关注的是体育测试成绩,而不是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体育成为新的应试,让学生失去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相较于“为考试而运动”,“为考试而剥夺运动或是放弃运动”更让人备感无奈。
今年九月,湖南岳阳女孩单真终于步入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再也不用整天埋在书堆里苦读了。单真曾就读于县城里唯一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这个拥有最好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地方聚集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这里的高中生活却被同学们戏称为“灰色生活”: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育课和大课间算是她高中三年最主要的运动时间,而高三时连这点“可怜”的运动时间也在沉重的高考压力下被扼杀了。体育课或被用来考试,或在老师组织绕操场跑三圈后继续回教室看书。“我们学校如此,县里的其他高中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运动设施不如我们,升学压力更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项目枯燥、呆板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运动。让学生们从心底热爱运动,才是体育锻炼的意义所在。”北京市东四十四条小学老师王东说道。
设施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张冬是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的体育老师,他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刚刚发展起来的、中等规模的小学,学生一般来自于胡同里的普通居民家庭。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所能提供给学生的运动器械也就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跳绳,学生能自由选择的运动方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