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恋吃,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44
作者 桃花小鱼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2 14:49 字数 7427 阅读 775评论 0

生活中,孩子总会有些异于平常的行为,很多时候家长们是不怎么在意的,但是孩子这个习惯所出现的4种异常,家长就千万不要大意了。

要真正看懂一个人,往往需要留意他的行为细节;要了解孩子,也需要对他“突出”的行为在心里多留一个“为什么”,即便是最常见的“吃个不停”。

“吃”是抚慰内心不适最常用的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失意或者发生一些突发的情况时,我们的身体会下意识地对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进行转移,这是一种应激的神经症性心理防卫机制。相比于其它心理防卫机制,“吃”是最简单快捷的不良情绪转移办法。

所以,“吃”的背后都有着我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一个总是“吃不停”的人,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极有可能还意味着他内心过于缺失爱和安全感。

爱吃零食,对于孩子而言并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爸爸妈妈就要加以关注。

白天的生活习惯正常,但是一到晚上就特别想吃东西,无论晚餐吃得多饱,总是往嘴里放话梅、糖果等零食,不能让嘴巴停下来。这样的孩子,有可能内心深感孤独、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大。

越是临近考试、比赛的时候,越是爱吃零食,午餐刚过就又想喝牛奶吃点心、边做作业嘴里边吃着糖果、看着书本还要啃着个鸭脖。孩子正在使用“吃”来进行释放内心的紧张和压力。

突然,孩子并不是因为饥饿,但是总是想一直吃东西。这是因为孩子心里缺少爱、缺乏安全感并感到深深的焦虑,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遇到了突发的情况,例如家庭变异。

只要家里放着吃的东西,都第一时间想将它全部吃完,有时候苹果、梨子等水果吃不了几口就直接扔掉,整天处于饱胀状态。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是一个没有节制力的人。

与孩子一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无论是心理有不良情绪,还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过度恋吃”都是需要爸爸妈妈对孩子进行引导调节的事情。

如果内心不良的情绪无法进行有效的排解,“被吃掉”的可能是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因为长期缺乏爱、缺乏安全感或者焦虑成疾,长大后的孩子心里有一个巨大的洞,敏感、脆弱、执拗,会不断向周边的人不断索取,认为别人总是欠他太多、哪里都不够好。

如果孩子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必要的锻炼,“过度恋吃”会演变成贪婪,贪婪的人都难以节制。长大后,面对的社会诱惑一多,就更难进行自我克制,例如药品、赌博、金钱、美色等,难以自我克制往往是走上歧途所埋下的伏笔。

1、巧妙了解孩子“过度恋吃”的原因

当发现孩子行为产生变化,父母就要对他的生活细节进行一定周期的跟踪观察,初步了解孩子异常产生的原因。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跟孩子分享。对的,是分享,不是质问。

为什么是分享?因为一旦是质问孩子一定会有反抗情绪,这不利于后面的深入沟通;二来,心理的变化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更多时候孩子自己都不自知,如果爸爸妈妈是以分享的形式告诉孩子“他变了”,或许他会顺着爸爸妈妈的思维去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分享,也要有理有据,爸爸妈妈要以“好奇”的语气,向孩子闲聊般陈述:早餐之后,午餐之前,你比往常多吃了五块蛋糕;午餐之后,晚餐之前,你比往常多吃了五块巧克力和三瓶酸奶;晚餐之后,睡觉之前,没有宵夜习惯的你却整整吃了一大包瓜子;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个周末了,你的饭量也没有减少耶。这种有依据的分享形式,重点在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在留意你。

与孩子分享完关于你的观察之后,就要听听孩子的看法,用心分析孩子“吃得停不下来”的真正原因。例如,爸爸可以轻松地笑着来一句“妈妈一般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让爸爸买很多零食回来吃,你也是这样吗?”

类似这种有目的性的沟通,爸爸妈妈切忌直接下判断,即便你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但还是需要倾听孩子的声音,然后顺着孩子的思路将其引导到你的思维当中。否则,孩子越长大,“判断式”的沟通只会让你和孩子之间被拉扯得越远。

2、制定零食计划,并转移孩子注意力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转移他对“吃”的过度聚焦,进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不停吃零食已经有一段时间,让他短时间内一下子改掉是不现实的念头,爸爸妈妈直接不买零食只会让孩子更感压抑。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零食计划,包括一周计划购买多少零食、购买哪些类型的零食、每天零食的时与量等等;如果计划实施得理想,还可以鼓励孩子做家里的营养顾问,协助妈妈定制菜谱、选购水果攻略等。这就有效地转移了孩子对零食的注意力,还能借此缓解、解除他内心原先的负面情绪。

要多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这才是成功转移孩子聚焦点的关键。不要让孩子总是盯着电视、电脑和手机,总是呆在一个人的封闭世界,即便不吃零食,那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多吃零食是孩子排解紧张和压力的手段,爸爸妈妈就要逐步引导孩子学会正面面对和化解紧张和压力,例如告诉孩子吃零食只是治标不治本,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紧张?解除这种紧张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最后,关于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必须要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引导。职场的爸爸妈妈应该懂得,开挂的人生一般只许给拥有超强自制力的人;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会让他的未来潜伏着太多的高危因素。

3、家长以身作则,不要零食不离手

关于零食,家长是必须要以身作则,否则,都是空谈。如果妈妈总是零食不离手坐在电视机前,或者爸爸总是抱着包薯片在电脑前玩游戏玩得天昏地暗,这样的父母又怎么会觉得孩子零食吃不停是“异常行为”呢?更别说可以有力说服孩子不要过量吃零食了。

当然,爸爸妈妈也不能让孩子一点零食都不吃,那不现实。不能为了杜绝可能出现的换习惯,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有太多孩子孩子初次偷爸妈的钱,只是因为“想买一直想吃的零食”。所以,让孩子懂得适时、适量吃零食才是上乘之道。

孩子不乖,爸爸妈妈难免忍不住对孩子进行训斥,随后就是无法抑制的愧疚和焦虑,并且如此循环。如果我们能从生活细节发现孩子的变化,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教育,防微杜渐,或许就能让自己与孩子都多几分快乐与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