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控制欲,正在催毁孩子的幸福感!
你跟孩子平时是怎么交流的呢?是每天都跟他们平等的对话呢?还是命令式的对他们呢?你的控制欲,正在催毁孩子的幸福感!
春节期间,与家人坐在一起尬聊。
爸爸对邻居家的两个儿子称赞声连绵不断,夸他们学习成绩好,在家很勤快听话,是很多小孩都不及的懂事。
但又感叹道:
他们的懂事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鞭策有方”,他家的大门后有一条鞭子,遇到兄弟两个不听话,必鞭子伺侯。
突然我有点感到惊讶。面对着如此般严厉的父母,不禁想起了春节前的北大学霸写万字长文控拆他父母的热点事件,让人毛骨悚然。
春节前夕,一位12年不回家,名叫王猛(化名)的北大学霸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来对自己的父母进行控诉,表明与父母决裂的决心,引起了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学霸王猛,是一位四川某地级市理科状元、北京大学高材生,父母是体制内普通人,文化程度在同龄人里比较高。
在外人眼里,王猛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知父母关爱有加、考上名校、还出了国……
无论外人看来有多光鲜,只有王猛自己知道,被当成傀儡操纵,被当成商品炫耀,却又被忽视了所有敏感脆弱的感情需求,是怎么样一种绝望。而现在,他面临的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王猛说完话就紧咬嘴唇。
在王猛的家中,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着孩子道谢。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给儿子时间和空间,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和解。
人们不禁进行深思:
“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却走到了“决裂这一步?”
王猛自身有没有错呢?
当然有。但为人父母的我们,实在不必立即为其父母开脱,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场荒诞的正剧中,父母的角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王猛父母在育儿上的没有界限感,把亲子关系推到了决裂的边缘,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幸福感尽失。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
中国的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孩子的愿望和梦想,都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很难去尊重孩子的精神边界。
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高考志愿帮助孩子填,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报答自己的父母;
甚至连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是父母和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很少有人是真的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
中国人的教育常常也是界限模糊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表了不少中国式的父母的心声。在日常生活中,我见到过舍得下血本的父母抱着为孩子的未来考虑的想法,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在他们的育儿方式里,凡事都为孩子作决定,一手包办操控孩子的所有事情。
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就是好孩子。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二胎,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由于一种控制欲,没有界限感,如同王猛的父母一样,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孩子,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不能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他很难弄清楚自己和父母,到底是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他所做的所有抉择,都带着沉重的道德枷锁,生活也是苦难重重,甚至变得人格失调。就算与父母之外的边界,他也拎不清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
儿时能得到父母温情、回应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强与(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低及心理健康较差存在显著关联。
也就是说父母控制欲望的强弱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指数,如果让孩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环境里,他们根本没有幸福感可言。
部分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而孩子的幸福感在父母没有界限感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在国外,孩子18岁之后,就得与父母分居,搬出去独立居住,对此,不得不让人佩服外国父母的“心狠”。
我们以为他们之间是冷漠的家庭关系,但是当他们的办公桌上最常见的是全家福时,才发现他们与中国式父母一样,一样的重视亲情。不过他们的育儿方式中,针对于孩子,保持了界限感和尊重。
如果父母选择享受自己的生活,学着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无论是个人空间还是精神空间上学着独立,会减少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焦虑和冲突,幸福感也会暴增。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保持界限感和尊重。
我有个朋友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考试经常稳居年级前三,我问她秘诀。她笑着说:
最大的秘诀就是平等,在我们家孩子非常随性,他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而不是控制他。
在她家里,有值日表,孩子也要做家务,放学回家后所有的时间都有孩子自由支配,但前提是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时间久了,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时间体系,他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些从来不用朋友操心。
周末,孩子从来不去辅导班,而是自己在家里支配生活,玩游戏看电视,累了会写一会作业,饿了会自己打电话叫外卖,独立性特别强。
遵从孩子的内心,会培养出越来越独立的孩子。而这个言传身教的界限感,一定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的控制欲越强,孩子反抗也越强,心情不爽,独立能力弱,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下滑,又怎么会有出息呢?
界限感,也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基础。
《妈妈咪呀》有一期节目,是关于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一个家族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很是和谐。
不会存在妯娌红脸,兄弟争议,婆媳关系,孩子之间有爱团结。他们家年老的老太太,也不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带孩子。一家人超级和谐。
当主持人问起来他们一家人,和谐相处的秘籍是什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说:
和儿子保持距离,给媳妇放权,不干涉他们两个人的生活,有大问题民主协商。
这里暗含的智慧,其实就是界限感。
俗话说,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小树苗的成长,依赖的就是他生存的土壤。父母就是孩子边界感建立的土壤。
父母育儿的界限感,是带着关注,付出,温情,尊重的,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而不会强加干涉他们的生活空间。
所以平时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知道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是关键,比如:
每天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问问他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情,加深和放大他的精彩和快乐,让他收获乐观,积极的东西。
再问问有没有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发生,例如和小朋友之间的事情,有没有打架,有没有其他被人不喜欢的事情。
一个个进行剖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意识和人际关系的边界。
界限感的建立,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对自我认知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成长的幸福感也会倍增。
父母减少控制欲,增加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感,是让孩子获取成长幸福感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