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需要解决的五大问题

144
作者 艾弯湾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7 10:10 字数 5461 阅读 1368评论 0
行书书法入门

一、多种招生方式误导了学生和家长

“小升初”政策中允许多种招生方式存在,什么特长生、寄宿生、子弟生、共建生、双拥生等,特长生中又分文艺特长生、科技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众多名目。多种招生方式就意味着有多种入学标准。没有统一的入学标准,对学校来讲,不但给学校增加了自主权,而且给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什么择校生、条子生应运而生,也为学校乱收费提供了滋生土壤。对家长而言,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入学渠道,于是找门路、托关系,为了能进一所好学校,学生和家长马不停蹄地忙碌着。

二、减负非但未减,而且愈减愈重

几年来人们一直呼吁给小学生减负,每年两会都有提案。然而现行的“小升初”使减负非但未减,而且愈减愈重。进入一所重点中学是学生和家长的梦想、追求,而多种招生方式就像一个指挥棒,把学生和家长支使得团团转。现在的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就已不轻,十几门的功课加之繁多的作业就已让他们承担过重的负担。然而,学校的学习成绩不与升学挂勾,学习再好也不能解决上好中学、重点中学问题。于是为了孩子的目标、前途,不得已家长在多种入学渠道上寻找出路,就这样为了“小升初”,几年的备战任务又沉重地压在了小学生身上。据了解每一个小学生除了在校上课学习外,还要在课外加上三四门、甚至五六门的功课,连双休日都占用了。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放学以后就像赶场一样,还要一个一个地上这课那课。别说是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也受不了。难怪现在的小学生体能下降,睡眠不足,近视眼多,都是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的。

三、“免试就近入学”成为一句空话

在***的有关文件中规定:免试就近入学是一条原则,所有学校不能通过考试、测试和面试来录取学生。然而,现实情况怎样呢?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考试,尤其是重点中学,由于竞争激烈,各类选拔考试名目繁多,有的考奥数,有的考英语,有的考语文,有的兼而有之。为了竞争到优质生源,有的重点中学只认考试,只信考试。所以每年的四五月间,“小升初”考试成为一件最要紧的事,一批批适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一个个考场,好多孩子是考完了这个学校又考另一个学校。结果现实与年龄极不相符,小小的年纪,连生活和出行都不能自理,便成了“考试专业户”。

四、“计算机派位”的公平性、必要性存在疑问

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近几年来“小升初”把“计算机派位”引入了招生办法。这种方式有关部门解释:不分重点和非重点,一律电脑排序。如不明底细,还真以为是一个体现公平的好办法呢,其实不然。我们在***的有关文件中看到,“计算机派位”只是多种招生方式的一种。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采取“计算机派位”的方式入学,有的是有的不是,怎么能体现公平呢?如果说公平,也只能是局部的公平、少部分的公平,而相对于整体和大多部分来说,它就是不公平。我们都知道,近几年的“小升初”是多种招生方式与“计算机派位”并存,而且是多种招生方式在前,计算机划片派位在后。学习成绩好的、有本事的、有关系的都通过特长生、寄宿生、子弟生、共建生、双拥生等先期确定了下来,而剩下的无路可走的采取计算机划片派位,这怎么能叫公平公正呢?

尽管今年的“小升初”增加了“推优派位”,但是这种推优并不是所有推优生都能被派入志愿学校,当所报志愿学校的人数大于那个学校给予的招生数(重点中学的报名人数肯定大于招生数),则通过计算机摇号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这跟买彩票有什么区别?将推优生和家长推入“博彩”的境地,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是教育管理部门无能的表现。

五、供求关系孕育出巨大的经济市场

近几年的“小升初”培养了特殊的供求关系,这就是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名校、重点校,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惜一切代价;另一方面,名校、重点校为了升学率和自己的名誉、地位,也在想尽办法争夺优质生源。据了解某区的几所重点中学每个年级辅导班招生14—18个班,每班40多人,每个学生一年的培训费大约4000元。如果以最低14个班,600人计算,每年一个年级的收入就240万元。第二,收取择校费是名校、重点校的另一敛财来源。如果择校收费生拿出两个班,每班40个人,每人按最低3万元计算,则两个班收费高达240万元。第三,这种供求关系促进了社会培训机构兴起。由于“小升初”需要各种证书,社会培训机构应时而生,开展多种证书、考级的培训工作,其培训费远远高于名校、重点校的培训费。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