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别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都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是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家长们千万不要让孩子在你身边成了“留守儿童”。
孩子生存,不仅需要物质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要能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父母在感情上的抚慰和滋养。
然而,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懂得这些道理,在陪伴孩子时总是手机不离手,殊不知这样的陪伴是无心的陪伴,是形式上的陪伴,是走过场的陪伴,是名存实亡的陪伴。
2月初杭州拱宸桥小学向全体家长发起一项“抬头日”倡议,将每个月的16日作为“拱宸桥小学抬头日”。在这里一天,爸爸妈妈回到家能丢下手机,全心全意配孩子学习、玩耍。
陪伴不是“人在孩旁心在机”,而是彼此之间温暖的呵护和交流。对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拥有全身心陪伴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孩子陪着大人做事亦是很好的方法。
达到有效陪伴,父母要做到两点,一是敏感性,知其需;二是作出适当反应。
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进步。
其实,父母陪伴孩子绝不是单向的恩赐,可爱的孩子也会给父母减压,在这些珍贵的瞬间,增添生命中无尽的幸福感和力量。父母真心实意地陪伴孩子,这不仅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也应该是父母的精神需要。
父母陪伴孩子,不仅是“付出”,也会获得回报。诸如获得孩子的爱戴,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等等。即或父母不能获得回报,这种实心实意、实实在在地陪伴也是父母应尽的伦理义务。
那么,家长在家时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手机呢:
1调整生活重心,改变对手机的认知
社交网络是个虚拟的平台,与朋友多见面多聚会,才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好方法。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
要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流,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尽量通过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
2限制使用时间,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过高,以至于他们已经不能靠自身的自觉性去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如果你恰好就是手机重度依赖患者,为了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就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在家的手机使用时间。
通常情况下,将手机使用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也就更容易操作。
3自我约束,减少不必要使用次数
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
例如,在坐长途车或者公交车的时候,很多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玩,其实可以带一本书、报纸或者杂志上车,在车上静下心来,看看书报,欣赏车外的风景,放松一下身心。这对孩子也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