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级教师给出轻松应对北京城六区教改的“万能公式”

144
作者 不一一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7 10:03 字数 13296 阅读 1424评论 0
行书书法入门
前几年,北京很多家长已经基本摸出了让孩子进好小学、好中学的门道,也有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不仅幼升小、小升初全变了,中考、高考也要同时深度改革。闻风在对教育的研究中发现,建国以来,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同时启动招生、学科、学制、考试、评价等的综合改革,这次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变化前所未有,社会各方面适应起来也会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仅就家长而言,闻风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家长最困惑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前幼升小、小学、初中、高中课外学习各门文化课和兴趣班不仅在北京,在全国都是普遍的常态,现在改革了——名校办分校、名校合弱校、大部分点招、坑班都取消了,还有直升名校、均衡每个学区的教育资源…还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们在课外学这学那呢?第二,现在严限跨区县、跨学区择校,看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干着急却“吃”不上,真是不甘心啊,平时到底要怎么抓孩子的学习才能弥补不能大范围择校、择区带来的损失,保证孩子不掉队呢?第三,以后学习的分数真的不重要了吗?那么多生源参差不齐的孩子都能进名校、重点校了,怎么进行准备,才能使孩子享受到教改后优上加优的教育资源,比如说进实验班、A类班、A层班等,从而保证在剧烈的教改震动中,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前景,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呢?带着这些疑问与思考,闻风春节期间与一位北京很有名望特级教师进行了一番长谈,没想到获得了很多意外收获,这位特级教师给出的轻松应对北京城六区教改的“万能公式”,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却超级实用、中肯和释怀。 “比身边的孩子只需多学一点点”这次改革先不说其他方面的好坏,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全颠覆了义务教育阶段升学的”强力“选拔模式。孩子越小学得越难,学生的厌学风气就会越盛,我当了这么多年的特级教师,明显的感觉是现在喜欢学习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了。其实现在学生在学校学的大部分内容在人一生中是完全或基本用不到的,用不到为什么还要学呢?而且还要学得很难?这主要是为了区分学生,用很难的知识点把智商好的学生挑出来,哪个学校挑出来的好学生多,中高考成绩就好、学校、老师知名度就大、社会就认可、家长就趋之若鹜、政府就更多的投钱,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其实就是在全社会功利的驱使下在循环往复地进行变化和变革,几十年的教育改革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这次改革最大的不一样是12年的基础教育同时改,而且让最顶尖的中小学校带头,先拿基础教育的塔尖开刀,这样就根本触及了原来名校强力选拔的神经,对绝大多数学生绝对是好事,陪太子读书的学生越少,掐尖选拔越没有市场,才是真正的教育回归。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我们的教育要从”成才“向”成人“转变,”成人“是普遍性的,有了这个普遍性全社会才会有全面的素质提高;”成才“是特殊性的,不能牺牲全社会的“普遍”成就“特殊”,那样就不是全民教育,通过教育获益的人就是少数,所以就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但是,无论怎么改革,教育资源不可能绝对均衡的,人的智商有差异,区县教育水平有距离,在同一个区县、学区、学校、班级还是会有区分度的,要想在现在的教改中获得的更多和更好,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各位家长,你只需要让你的孩子比同班的孩子,多学一点点且只需要多学一点点就够了。打个比方吧,课内数学只要求讲到“1+1”,那么你的孩子课后只需要会“1+1.1”就足够了,不再需要像以前掐尖选拔时必须要会“10+10”那么高深高难度的东西了,这样你的孩子就会获得班级上最好的资源;依此类推,你的孩子学了“1+1.1”还有兴趣,也不觉得辛苦就可以学“1+1.2”,这样你的孩子又可以获得全校最好的资源了,然后是学区的、区县的。但无论怎么学,你的孩子学到依然很简单的“1+1.5”时可能就全区领先了,根本用不着学到原来普遍需要达到的“10+10”了,改革后高难度没有了,学的人减少了,你的孩子只需要比别的孩子多知道一点点就足够了,这多出的“一点点”就是你的孩子获得最好教育资源的资本,这要是教改前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高难度的知识点,可能都要把孩子逼疯了!同理,学校要求学生掌握1000个英语单词,你的孩子掌握1100个就够了,教改前可能掌握3000个也不会出类拔萃的。另外,语文、物理、化学什么的也都是这个意思。具体到东城、西城的孩子,以小学生为例,课内教学水平的扎实度普遍能达标,课外学生只需多学那么“一点点”基本就够了;海淀区山前小学也大体没问题,但由于海淀区升学的掐尖选拔体系没有完全被破坏,课外除了要多学“一点点”还要“深学一点点”,相比东城、西城的孩子要辛苦不少;朝阳区比较好的小学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很多普通校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家长要确保孩子在课内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再在课外多学那个“一点点”,要不然就本末倒置了,最基础的必须要牢靠;丰台区、石景山区的小学之间的差异目前来看还是很大的,师资质量比东城、西城、海淀、朝阳还有普遍差距,因此,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要通过各种办法保证孩子课内学的东西基本达到东城、西城、海淀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去多学“一点点”,毕竟基础的东西要积累6年,每次、每天造成的微小差距,6年后就会放大成巨大的不足了。其他区县,如果比丰台、石景山还有差距,更要把课堂内的东西做足、基础知识搞懂搞透就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海量阅读定乾坤”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已经很清楚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几乎都达不到我们中国的标准,文化课比我们简单得多、考试也很松散、作业也不如我们多(特别是九年级以下),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国家孩子的成才、成人,世界级发明创造奖项、科技论文引用率、大学排名、科研水平等主要指标都比我们高很多很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视阅读,他们的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从小学开始就是中国孩子的7、8倍甚至10倍以上。刚才我说了,我们中国孩子目前在学校学的东西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是用不到的,而有意识地海量阅读所获得的东西是从阅读那个时刻起一生都是非常有用的。我们知道,人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创举、批判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灵感等都是靠大量积累而来,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海量阅读,中国的人口最多、博士生也是世界第一,但创新人才、精英分子等的产出率却是最低的,与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是很不相称的,这些都与我们的12年基础教育埋下的种子最相关。欧美国家的孩子学的知识难度低,学得也会轻松一些,会有大量时间去阅读,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无论学生智商高低,学习和知识的宽度远比难度重要千万倍,宽度越广人的成才率和成功率就越高,在义务教育阶段知识的高深度除了对选拔学生有好处外,其他方面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特殊的偏才、怪才除外),带来的最大副产品就是学生厌学,一个对学习从小就已没多大兴趣的人,即便为了师长、升学、前途等获得再高的学历也是难有创造性的。现在教育改革了,语文的要求提高了,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语文学习的根本说白了其实就是阅读,语文所有的知识点都与阅读有关,人的一生成就大小最直接相关的也是阅读,更进一步说教育的全部内容其实就是“阅读”。阅读的东西用得上的时候是“显意识”,用不上的时候进入“潜意识”,“显意识”帮人做事,“潜意识”帮人创新。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北京最好的理工科见长的中学名校其实文科也是最强的,海淀的人大附中理科全区第一,文科全区也第一,十一学校理科全区第二,文科全区第三;西城区北京四中理科全市第一,文科全市第二,师大实验中学理科全市第二,文科全市第一。就这5年的高考来看,北京市文科学习氛围、成绩、师资等城六区的排名是:西城、东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教了几十年书,总之一句话,只要不是黄赌毒的东西,经过适当引导、孩子也愿意的情况下海量阅读都是有“大益”的,多、杂、广是最重要的三点,我的看法是有真正海量阅读的孩子是根本不用担心TA是否能成才、成功的。海量阅读的培养就是习惯的培养,哪家的孩子越早有这个习惯,哪家孩子的教育就越轻松! “至少发现孩子一个兴趣”人的个体、智商、家庭、阅历等都有不小的差异,家长可能必须要清楚一点:不是学习成绩越好的孩子就越有出息。我经常与老师、专家、校长们交流,已经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意识到,高分数未必能改变命运,但为一个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却能更大地成就孩子的一生,它的重要性远大于文化课的分数。有兴趣点的孩子容易在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下功夫、钻研,能极大激发独有的创造性,更容易出成果,成功、成才概率也会更高,即便不成功、成才,也会因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自食其力。我的看法是发现并培养一个孩子的兴趣远比让TA大量做题、无趣学习去让他长大后同样能安身立命要强百倍。现在改革说要搞素质教育,大家要特别注意,搞素质教育远比搞通识教育也就是文化课的教育要难百倍,素质教育一定必须包括兴趣教育,但要发现孩子们一个或多个兴趣极其困难,它要靠大量的兴趣小组诱导、孩子尝试、师长观察、评价、硬件支撑、活动率、长期实施等才能达到基本要求,这需要教委、教师、家长大量的资金、设施、时间等的长期投入,没有有组织、有系统地规模运作很难收到成效,只能是叫好不叫座。我们现在看到,教育改革在这方面开始迈了不小的步子,那么怎么看待目前北京市城六区的兴趣、素质教育情况呢?丰台区、石景山区这方面目前来讲应该步伐最小,资源也最短缺;朝阳区极差很大,学校与学校之间水平参差度差异非常明显,老牌传统名校继续领先,人大附中朝阳校、清华附中朝阳校华丽登场,可以说各方面都有充分保障,超越老牌校的劲头相当足,大量普通校还远跟不上;海淀区各个学校都是各自独立运作,选配的师资不同、侧重点不同、覆盖度不同,传统名校基本都有保障,而且有的实力很强,例如人大附小、海淀实验等;东城区现在在大力整合文艺、科技、体育教育资源以“学院”的方式组织实施,力图让更大范围的中小学校都受益,体系和构架总体来讲比海淀区有一定优势,相比海淀区的松散度来讲要集中、统一得多;西城区,实事求是讲在1年前,教改还没开始的时候,在学生兴趣培养、高水平团队、学生参与率、师资组织方面比东城区有不小差距,在东城区遍地开花的时候,西城区还是零敲碎打的,最关键的是学生参与率比东城区低不少,兴趣项目也少。但教改后,西城区搞了“城宫计划”,全区的学校一下子全动了,教委出面集团化统一组织、实施,调动了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专业团体加入进来,在资金上、生均补充的费用一下子排在了各区县的首位,而且各个学校都逐渐设立了尽可能多的兴趣项目,搞得生龙活虎且又简单易行,操作性很强,一下子后来居上了,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基本完成了……这就是目前城六区的一个基本情况吧!总结一下,这三个方面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应对任何教改的“万能公式”,即:“比身边的孩子多学一点点+海量阅读+至少发现孩子一个兴趣”,我认为这或许就是未来培养孩子,让他们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新常态吧! 以上这位特级教师的观点仅供参考!闻风2019年2月28日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