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教育,是最危险的教育

144
作者 精装大前门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27 12:11 字数 11607 阅读 860评论 0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安全教育,那么你知道”暴力教育“是什么吗?对孩子们来说,暴力教育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曾有这样一则视频,在网上疯传:

在宿迁沭阳,有名男子,在超市里殴打一个七岁的小女孩。

在超市监控拍下的视频里,这名男子揪住女孩的头发,猛抽几记耳光,然后拎着孩子的一条腿,像拎着一个破布娃娃那样,把她甩来甩去,狠狠丢在地上。

女孩挣扎着想要躲避,男子又抄起墙角的拖把,对着她劈头盖脸抡过去……

这样的暴行,本来已经令人惊异,而更让人吃惊的是,施暴的男子,竟是小女孩的亲生父亲。

只因为小女孩没有跟父母汇报,就带着弟弟出来玩,生气的父亲,就对她拳脚相加,以示管教。

看了视频之后,有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个女孩的遭遇,唤起了自己小时候被爸妈痛打的记忆。

是啊,在生活中,用暴力教育孩子的现象,俯拾皆是,并不稀奇。有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动手,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惩罚孩子的错误,宣泄自己的情绪。

中国政法大学的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曾经对家长体罚子女的现象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2/3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曾经遭遇暴力教育。

在498名受访者中,有54%的人,坦承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曾被家长体罚管教,体罚的形式以手打脚踹为主,占到88%,另有很多父母会使用棍棒、皮带、衣架等工具,实施暴力。

很多打孩子的父母都认为,我这么做,是爱之深,责之切,暴力教育能让孩子深刻反省,改正自己的问题。

然而,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体罚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会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家长的暴力,不是爱,而是害,它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带来更多的问题。

国外研究显示,在家常受身体暴力的孩子,在自我认知上,可能会失衡。

家长的殴打,让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者”,从而自卑敏感,甚至表露出自我厌憎的情绪,学习工作缺乏信心,稍有挫折就想放弃。

在婚恋关系上,他们可能表现得缺乏信任,冷漠而疏离。

因为他们从小被打,就会从潜意识里认为,再亲密的人都可能突然翻脸,满怀敌意。所以,面对别人的爱与热情,他们始终带着畏怯与猜疑。

在身体健康上,他们也面临危机:

因为从小处于消极情绪和高度紧张之中,天长日久,心理压力引致生理紊乱,就会产生严重的睡眠问题、心脏和肠道问题。

蒙台梭利博士说:“家长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引起了孩子的终身畸形。”

是啊,很多家长教子心切,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实际上,暴力教育,不但不能让孩子顺利成长,反而会让他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相伴终身的伤痛。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的身体暴力,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家长的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

暴力教育,是最危险的教育

教育专家尹女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近四十的单身女士,因为严重抑郁,前来咨询。在交谈中,女士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生长在一个文化家庭:父母都是老师,颇为重视她的学习。从小,她就熟读诗文,聪明伶俐,成绩也非常出色,一直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只可惜,她的父母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让她的心理逐渐变得压抑。

5岁那年,她不小心尿床了。父母见状,非常鄙夷地说:“你2岁就不尿床了,现在你都5岁了,简直是越活越倒退。”

幼小的她,听到这样的话,羞愧至极。因为害怕再尿床,那天,她失眠很久才睡着。

也许是因为过度紧张,也许是因为前半夜没睡着,后半夜睡得太香,她竟然又尿床了。

这回,父母更加生气。妈妈一脸嫌弃地训斥她:“你是不是成心捣乱啊?这么大孩子还尿床,丢人现眼。”

爸爸则板起冷酷的脸,极度严肃地警告她:“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敢这样,小心我对你不客气。”

父母的冰冷话语,让她充满羞辱和恐惧。所以,接下来的那个晚上,她因为过度焦虑,再次尿床。

从此,事情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父母一旦态度恶劣,她就会吓得尿床;而她一出问题,父母就更加阴阳怪气,用各种言语,对她奚落、谴责、吓唬、挖苦,于是,她就开始更频繁地尿床……

后来,父母总算意识到,言语攻击不能解决问题,就开始带她看医生。可是,什么中药西药,对她都不管用,到了成年,她还是会尿床。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潮湿的褥子、难闻的异味,都成了她生命中难以抹去的耻辱印记,让她一直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高考时,尽管她成绩优异,却不敢填报外地的名牌大学,因为她怕住集体宿舍会尴尬。

大学时,她不敢恋爱,因为她始终有浓重的自卑心理;工作后,尽管美丽的她,追求者无数,但是男方一旦发现她的毛病,都会毅然决然,离她而去。

她伤心欲绝,割腕自杀,幸而被人救起。

起初,她觉得,自己的毛病纯属生理问题,是泌尿系统的隐疾。后来才慢慢意识到,如果是身体上的疾病,早就会被药物治愈。

只有年深日久的心伤,才会无药可医。她逐渐明白,正是父母的语言暴力,给她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刺激,也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

周围的人,都已经知道她有这种毛病,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脸上刺青的囚犯,这丑陋的印记,会相伴终身无法擦去。

无奈之下,快四十岁的她,开始北漂,希望在陌生的城市里,能活得自在些。

但是,她骨子里的那份自卑和自责,仍然在累积,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严重的抑郁。再加上她工作压力比较大,一点小事就能让她心理崩溃,深受刺激。

对于生活,她已经完全失去信心,每天依赖安眠药和抗抑郁药,心灰意懒地苟活下去。

对她来说,生命太冗长,太无趣,她不知道要如何熬过后面的几十年,因为活在阴影下的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所以尹女士说:

像一个医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无策一样,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样无可奈何。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是啊,语言暴力,虽然没有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痕,但却给了他们心灵上的伤害,精神上的压力。

甚至会造成他们一辈子在痛苦中挣扎,心态忧郁,心理扭曲。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

家长的暴力教育,只能造成身体的创伤,和心灵的伤害,让孩子久治难愈。

我们只有用温柔宽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包容孩子,才能收效颇丰,春风化雨。

暴力教育,是最危险的教育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暴力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温柔的方式,让孩子跟你合作,从而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知名育儿专家简·尼尔森和阿黛尔·法波,曾经给家长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问启发式的问题

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启发式的问题能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探究自己行为的后果。

和善而坚定地问孩子:“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别人有什么感受?以后你要怎么做才能更好?”

然后带着开放的态度,真诚聆听孩子的回答,请孩子提供解决方法。

这样做,你是在跟孩子交谈,让孩子思考,而不是对孩子说教,所以,孩子会更容易听进去,也更容易和你共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善自己的做法。

同时,这样也有助于孩子表达他的主观体验,锻炼他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你的幽默感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内心本来就充满了不安和恐惧,这时,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都只能让TA雪上加霜,但温柔地开个玩笑,不但能避免亲子冲突,还能让孩子纾解情绪,面对问题。

我同学曾经说起她儿时尿床的经历。那时,母亲看到她弄湿的被子,总会笑着说:“呦,你画了一幅地图啊。”

这位母亲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发火也于事无补,不如幽默一点,把这种行为当成行为艺术,当成有趣的创意。

而孩子听了这句话之后,就会咯咯笑起来,她既认识到了问题,又没受到打击。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她都会自觉地少喝点水。随着她长大,这个问题也就不治而愈。

3.注意表达的方式

人和人沟通时,就影响力而言,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方式却占了38%,可见其重要意义。

如果家长的表达方式,是长篇大论地指责孩子,或者殴打他,他就会产生抵触、逆反情绪,而不愿意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可是,如果大人只是对孩子描述问题,孩子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并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忘记关厕所的灯,你只需简单描述事实:“灯还开着呢”,他就会把灯关闭。

如果孩子忘记拿书包,你只需要简单提示“你的书包”,他就会立即回去拿包,纠正问题。

对孩子而言,越短的信息越容易记住,也就越有效。

同时,因为父母的态度客观、平静,能温和地给出提示,孩子自然愿意跟理性表达情绪的家长进行合作。

如果家长正在气头上,害怕沟通时出言不逊,宣泄情绪伤到孩子,那就不一定要用语言,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

你可以给孩子写张便条,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手写的东西让人觉得真挚、走心,增强了信息的有效性,孩子看到爸妈亲笔写的内容,也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接受你的建议。

年幼的孩子,就如同花朵一样娇嫩,他们害怕暴力的惩戒,喜欢温和的建议,就像花朵畏惧寒霜暴雨,喜欢阳光细雨。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柔的正面态度,有了稳定的安全感,才会健康成长,也更愿意在行为上自律。

简尼尔森曾说:

“孩子在感觉更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当孩子感觉到情感联结和爱的时候,才更有动力与你合作、向你学习,爱并尊重他人。

通过尊重孩子的感受,你们会建立起温暖信任的关系,让孩子终生受益。”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