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朴素梦想--访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云宏
郑云宏说:“我就是那种一辈子只能当老师的人。只不过我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得到的工作机会多一点,积累了一些能力去管理协调一个更大的群体,就成了校长。”
郑云宏说:“我就是那种一辈子只能当老师的人。只不过我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得到的工作机会多一点,积累了一些能力去管理协调一个更大的群体,就成了校长。”
“我曾经做过两个学校的校长,离开之后,回顾自己留给学校什么东西的时候,发现凡是没有帮助老师找到内心强烈需求,没有帮助老师找到擅长的工作方式,没有让老师意识到哪些工作最适合于他,随着校长的更换,老师们也就放弃了。按常理,我们容易把这件事归咎于中国特有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者“人走茶凉”。其实,这是校长或者是一个人给这所学校的文化留下的东西太表面,太肤浅浅”
郑云宏曾经这样与同事这样分工:“我这个校长,在海淀校长群里是很普通的,影响力有限,所以我们做事情要更团结更努力。但有一点,如果以单项奖而论的话,我的忍耐力比较强,抗压能力比较强, 凡重要的事情,我觉得需要持之以恒和老师们需要保护和支持的事情,我的勇气和我的耐久力是比较强的。”
来到交大附小以后,郑云宏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目标: 把学校经营成这样一个地方:让更多的老师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愿意为这个位置去做事情,去创造工作的条件。
因此,她没有刻意地通过嘘寒问暖的方式,去建立个人之见的感情,而更多的是通过观察老师们的工作特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老师们的发展意图是什么。她更重视学校机制的建设,希望营造一个宽松等待、释放压力的氛围。
郑云宏则宁肯保护住老师,让他们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期有可能把自己的心性调整为:我到底是为校长服务,为我的晋升服务?还是我力图做一个学生眼里和家长口碑中的好老师?显然,老师们是容易树立目标的。
郑云宏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更多的老师完成从从业到敬业再到到专业的转变,能够让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技巧汇聚到教师团体,使老师们在校园里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追随能够支持和安抚家长们对义务教育的那种焦虑和盲从。
给老师们选择的机会
郑云宏希望,每一个老师都有选择的机会,都有机会选择“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在选择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选择做和不做以外,还要选择是否同意参与,以什么方式参与,也就是说,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跳舞、唱歌、武术等,有很大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人们往往比较习惯于“你告诉我怎么做”,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就造就了老师们很擅长完成校长交办的任务,而且他们也会做得很好。但如果校长没有标准,我们还做不做呢?
郑云宏觉得,随着教育资源的日趋丰富,老师们的感触会多一点,就是说仍然有很多应该在学校里出现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类型或者项目类型、人群,现在开始走进学校。学校要和老师们一起来取舍,哪些东西应该留在学校,哪些东西要退出学校,即便是有些东西进来了,如果老师们不喜欢,还可以再出去。
从骨子里讲,郑云宏希望能够改善传统学校中那种“我是为校长而做的,我是为了校长的期待,或者说按照校长描述的那个情景去做的”。当然,她也知道效果一定比用行政推进的方式要慢很多,但只要有变化就好。她更加希望老师们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我想做的,这个方法能帮我成为自己向往的理想的的老师。 ”
因此,便有了后来“学校治理与教师文化变革”的课题研究,并由此开启了一所普通小学创办优质教育的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