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的续:男孩是否应该有些野性?

144
作者 周小其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4 10:06 字数 4939 阅读 548评论 0

关于打架这个行为,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历来都是坏行为,打架了,意味着孩子摊上大事了,家家独生子女特别娇贵的环境下,家长说不定也摊上大事了!

关于打架这个行为,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历来都是坏行为,打架了,意味着孩子摊上大事了,家家独生子女特别娇贵的环境下,家长说不定也摊上大事了!

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也曾经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更好的处理打架问题头疼不已!教育孩子,不主动打别人,这个打架一般都没有异议,主要纠结都是在别人打了咱孩子应该如何处理上。

还手,不符合宽容,大度的品德要求,还手就意味着矛盾升级,万一打伤任何一方,家长都得承担更大的责任。

不还手,孩子的委屈如何排解,孩子会不会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甚至走向懦弱,每个人都有攻击性,尤其是孩子,男孩子,攻击性被压抑着长大了会有问题吗?

今天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1.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尤其是男性,攻击性是生存的本能

没有攻击性意味着古时候打不到猎物,甚至会被猎杀而失去自己和后代生存的机会。人类身体中雄性荷尔蒙是攻击性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男孩子先天从内在基础上来说,比女孩子有更强的攻击,这种攻击性是流淌在人的血液里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首先要接纳,其次是引导,最忌讳的是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后如临大敌,如犯下天大的错误。尤其当孩子年幼,缺乏行为控制能力,缺乏语言沟通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攻击性行为尤其容易出现。

2.攻击性行为,是能量和情绪的释放手段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有适当的方式来释放能力和情绪,如果孩子有充分的运动释放能量,有合适的方法释放情绪,那么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反之攻击性行为就会比较突出。因此当你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需要反思一下孩子的运动量够吗?孩子的情绪是否被压抑了?是否孩子没有学会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和矛盾?

3.父母是否经常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攻击性行为相对会更加突出,因为孩子从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上学会把攻击别人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4.我们的民族是不是缺乏一点野性,多了一点奴性?教育我们的男孩,是否需要更放的开一点?

孩子被打,不问青红皂白的教育孩子宽容一点,不还手,这让我想起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民族仇恨,国人相对其他民族,好像对于民族仇恨忘记的更快一些。

我们的男孩子们现在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缺乏勇气和胆量,怕放爆竹,不会自己下楼玩,不会抓蛐蛐,不会爬树爬墙,更别说打架了。

电影《佐罗》,《铁面人》让我们了解到原来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是用这样特殊的打架方式解决纷争,展现勇气和胆量,我们的男孩们偶尔打一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从引导孩子的技术角度,个人有如下建议:

1.孩子被打

我认为首先要教会孩子判断,打人者是恶意进攻达到自私的目的,还是玩耍中,不经意中的摩擦,触碰。如果是不小心的,可以教育孩子宽容一点。如果对方就是恶意的,我建议家长应该告诉孩子,首先要大声地制止对方的进攻性行为,如果一次两次的大声制止没有效果,那就毫不犹豫的还击!大声制止恶意进攻性行为,可以在家里跟孩子一起做情景练习,反复练习。

2.孩子打人

对于孩子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果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建议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表达需要取代动手,也可以在家里跟孩子一起做情景练习,反复练习。

对于欺凌性的打架,持强凌弱,以多欺少,那是绝对禁止的,要教会孩子分辨对手,尤其作为男孩子,应该有绅士风度,遵循女孩子不打,与自己实力悬殊的,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打的,适宜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

如果确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分歧,对方又是势均力敌的男孩子,打个小架也不是什么大事,出手注意分寸,事后及时了解好是否双方有严重的受伤,做好沟通工作。

总之,如果在抗日战争中,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勇于抗争的那个,不是被一个受伤的日本士兵赶着一村人的其中一员,是《虎口脱险》中勇于冒险自己去帮助飞行员的法国人的一员,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会是敢于参与逃跑的一员,不是行尸走肉任德国人送进毒气炉的那个。总之,过于愚顺不是我希望自己孩子的方向。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