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入学政策年年变、月月新,北京家长晕不晕?

144
作者 周周小盆友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1 10:43 字数 10813 阅读 814评论 0

在当下,在北京,要让自己在孩子上学问题上少犯错误,一定要研究入学政策。或者说,你一定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想问题。

【独家:入学政策年年变、月月新,北京家长晕不晕】

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北京市、区教委相继在入学和招考政策上放大招,一个政策还没消化,另一个政策又来了,“六年一孩、多校划片、中考改革、优质高中“1+3”培养,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升至50%”。这到底有完没完啊?北京好多家长晕了、乱了。

为什么晕?因为自2019年北京教改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往后去的真理是“条子不灵、房子好使”。可现在一天一个政策,家长眼花缭乱之下方寸大乱,有意出手学区房的人脑子里千百个问号:学区房整还是不整啊?举几代人之力整了天价房还管用吗?新政之下,还有必要选牛小吗?好初中是不是将来没啥竞争力了?名高中是不是将各区的分校都通过“1+3”整合了?一切的一切,太多的问题,实际就是一句话:我好晕啊,管理层到底想干什么?

家长要知道管理层想什么

在当下,在北京,要让自己在孩子上学问题上少犯错误,一定要研究入学政策。或者说,你一定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想问题。

首先,你要相信,管理层比你我聪明,而且有很多时间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慢慢给咱们上学想办法。因此,管理层的想法家长先不要去抵触,相反,从管理层的思路出发去考虑个体的上学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

那管理层有什么意图?别扯公平、均衡、共享优质资源之类的大道理,简单讲就是秩序。有秩序,是政绩,无秩序,在首善之区会出大乱子。管理层最担忧的就是在一个人口爆炸、供需明显失衡的城市因为上学无序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怎么就有了秩序?“大家都不折腾,在家门口上学就行了。”这样描述当然简单,可问题是北京各家门口的学校差别太大,实验二小与天通苑一所普小明显不是一个级别,老百姓择校选实验二小有错吗?没错,你问100个人,99个人会这么说。可问题来了,如果过去靠条子能解决上名校的问题,那大家就比比谁家背景深、路子广、条子硬,但这样一来民怨沸腾,2019年北京教改的一个重要意图是要用就近入学堵住了关系入学的无序。

可是,经过2019年学区房引领的北京房市迅猛上涨,管理层新的担忧又来了,就近入学的内在逻辑实际是将入学与房产绑在一块,这样必然会推高房价,学区房天价、媒体轰炸、民粹沸沸,这不是又造成新的无序吗?于是,管理层要出招了。当然,核心意思还是一脉相承:我要降低你的欲望,让你不能择校,您就别折腾了。

来,我们一起梳理下北京近来的入学政策,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比如,若幼升小实行多校划片,那您买了学区房真不一定能上心仪的牛小,几百万投入上普小还有意义吗?再如,学区内牛小参与大派位、弱小绑上名校直升,逐步降低小升初推优、特长比例,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意味着孩子上了好小学不一定能上好初中,而上了弱小不一定不能上好初中,那您还费劲择校吗?再比如,优质高中有50%的名额会分配(按辽宁、山东经验,这个比例还有可能提高)到各初中校,您的娃费了老大劲进了一个好初中,又碰巧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考上了四中,结果发现,隔壁老王家进“渣校”那孩子居然也进了四中,为啥啊,因为人家学校有能上四中的分配名额啊,比你孩子低了几十分但上同一个学校,你说可气不可气?这其实意味着,上了好初中不一定能上好高中,上了“渣校”不一定不能上好高中。这还真是杀手锏,上小学、初中、高中层次的“三个不一定”,会让家长患上选择困难症,会降低家长的择校欲望,会产生画地为牢的效果——如果投入产出比太低,谁还折腾择校这事?

但我们必须很认真地指出,让家长不能择、不必择、不需择,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令人遗憾的是,管理层目前还只能在“不能择”这个层次上收到效果,而所有的这些政策不能不说用心良苦,不能说效果不明显,但说到底只是外围的措施,打的还是迷踪拳。真正让家长不必择、不需择,是应该在办学上下功夫,在质量上下功夫,把每所学校都办好、办出特色、凝练文化,说句时髦话,是从供给侧入手解决择校的问题。但这谈何容易?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更需要智慧,我们相信绝对不是靠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就能立竿见影的。家长对此也应充分了解和理解。

家长要会把握大势个性思考

9字箴言:把握大势、个性思考,综合决策。这样子你就不乱了。

首先是把握住当前教改的大势,管理层一手抓办学均衡,一手抓就近入学。那家长们就得看清这个形势,如果不是所在区域太差或者学区内学校乏善可陈,劝君四字:少动为好。因为“动”一定要见效益,投入产出合理,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由三流往上蹦才能见效应,而二流博一流,一流博超一流,风险都太高太高,花了大把票子,累的只是家长和孩子,最后的效果却未必如意,因而一动不如一静。此外,看大势也要看管理层的风格,本届政府部门执行力很强,又注重风气建设。既然不让你择校是动了真格的,期望买高价学区房的家长就更要慎重了。

个性思考。几乎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不少大师,A大师说某学区好,价值洼地,速买。B大师说西城、海淀、东城学校好,其他区域上学误了孩子。C大师说学区房就是扯淡,价格太高。D大师说要上直升,起码初中是名校吧。嗡嗡嗡,家长到底该听谁的?家长其实最应该听的就是自己的,我的经济实力、我对孩子的预期、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学区房是个坏东西吗?当然不是,起码让你有了进名校的入场券,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讲,可能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那大家为啥要说学区房不能买,诸君请注意,这话是对普通老百姓说的。对于老百姓来讲,几百万可是真金白银,靠血汗换来的,强努着买学区房当然不合适,因为对家庭各方面影响太大,那万一孩子将来出路不好呢?如果对于一个土豪来说呢?比如对有数十亿资产,又有志于国内竞争性教育的人来说,花个3000万买个西单丰汇园的大户型,上个宏庙小学,这是一个很难决定的事情吗?因而,学区房因人而异,因经济实力而定。再说对孩子的预期,有一部分家长并不认为孩子将来需要有多出类拔萃,觉得快乐成长就好、健健康康就行,那对这部分家长而言确实没有必要买学区房,因为在哪里都可以快乐成长,不是吗?再说家长的教育理念,有些家长自己就是从应试教育的枪林弹雨中杀过来的,对拼娃、拼成绩、应试天然反感,更渴望一种低竞争、多方面能力均衡的教育,因而这时家长就要考虑了,是让孩子学得轻松点,在一所弱一点的学校当“鸡头”,还是苦一点,让孩子在牛校当“凤尾”,实际上按现在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政策,在差一点的学校当“鸡头”比在牛校当“凤尾”更占便宜。试问,如果牛娃在哪里都能闪光,我们还有必要去买学区房,去拼课外班吗?这个又涉及家长个性思考的问题了。

最后再说综合决策,综合决策除了对上述理念上的思考外,对学校的好与坏也要有一个综合的判断,过去大家评价初中主要看中考成绩,有些人热衷于用中考成绩把北京各初中分个三六九等,而过去评价小学一看名气二看升学出路。真正教育内核的东西,比如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个学校的规模和生师比,这个学校的课程,这个学校的风气和特色,这些往往都被忽略掉了。这都需要“门外汉”的家长,在看成学校名气和出路的同时,多加几个真正属于教育的维度评判,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这样才有助于决策。

教改三期:阵痛期、稳定期、变革期

按入学智囊团的观察,一项大型公共政策要见稳定效果,大致需要5年左右时间。就近入学作为一项教育公共政策,发挥作用估计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间为何需要这么长?一是培养人本来就是很慢的功夫。二是入学关乎家庭的最高利益,政策形成共识很难、协调利益更难。

目前北京的教改明显处于阵痛期,也是就近入学政策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特征是政策出得猛、快、多、急,管理层大的思路逐渐明晰,小的环节不断变化。这个期间,对于北京的家长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时期,因为政策的不断变化,因为新老政策不断融合、冲突,部分家长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家长的利益可能会受到冲击和影响。最简单的例子,2019年买了德胜里一区的房子,按以前的单校划片应该在育翔小学就读,但若多校划片真在2019年推行,那这个孩子有可能上附近的民团或者西师附小、五路通之类。这些学校当然也不错,但离家长的预期和房子的价格均有偏差。

改革什么时候进入成熟期?我们估计到2019年教改后的第一届学生小学毕业,也即2020年左右,这时的政策出台频率会大大降低,老百姓也能看到教改的成果究竟如何,还能看到经过一系列政策刺激、重新洗牌后的中小学全新格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这时选择一条最佳的升学之路比现在要容易的太多。到那时,如果就近入学体系政策得到大家的认可,家长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路径,那改革就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至于成熟期后什么时候进入变革期,我们暂且不表,只能说到了将来,或许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呈现低竞争、高质量、高均衡的特征,那时的政策自然要出现更大的调整。

?????????????????????????????????????????

如果您也有幼升小相关升学问题可以关注北幼升小网微信账号“米粒妈妈(bjysxwx)”,回复“咨询”二字获取留言咨询页面。我们将尽力为您分析解答。

扫一扫|二维码

北京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