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如何应对生源竞争的“两面夹攻”上海分站
日前,香港理工大学在南山区深圳产学研基地举行新四年制本科课程说明会,这是香港举行新学制后在国内举行的首个课程说明会,引起了省内多所重点学校负责人、老师和家长代表的关注。香港理工大学在内地招生4年,往年在内地每年招生240人,占新生总量的10%。今年招生学生人数也是240人,新生申请至6月7日截止。副校长阮伟华还透露,该校正在增加1600个宿舍,届时,将适当扩大内地学生招生。(5月9日晶报)
内地大学生源竞争遭遇“两面夹攻”,已是不争事实。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中称我国高考(微博)生源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部分高校倒闭将不可避免。一边是收不到人准备关门,一边是港校招兵买马,旗号都打到了家门口,如此“兵临城下”,内地大学该作何应对?必须看到,生源争夺背后其实是大学品质与精神的博弈,要走出生源困境就得以人为本,全方位启动打破僵化体制的改革。
现代大学首先应成为“育人中心”。人们常说:“先成人,后成才”。当代大学在育人方面的缺失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从“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杀人事件”,人们要问,如果大学只是科研中心而非“育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才身上少有“道德之血”,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都将是一大隐忧。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人文积淀和品质优势来树人,既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智慧,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这对现代大学来说,无疑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学都思贤若渴,当下一个流行做法就是高薪聘请教授,全球揽才,在所不惜。有道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可花高价聘来的教授能否做到“中看又中用”,这是个问题。此前南科大开出的条件是“领军教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相应学力”,这里的“相应学力”意味着不舍弃那些有能力没身份的“高人”。很多老一辈科学家,没有博士硕士学历,但是科研能力很强。关键要有一个让滥竽充数者浮出水面、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的机制。当务之急就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年薪不是终身制,不以论文论英雄,不以功利看效绩,不论资排辈定待遇,用世界一流的大学评价体系来招引世界一流的大师,才能提升高校学者化程度,增强大学在生源短缺下的持久竞争力。
大学管理者的理念必须全面更新与升级。曾被香港市民评为“最佳大学校长”持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曾说:“学校的校长需不需要一个行政等级上的名号?我觉得不需要。”教学和行政不分家,就很难成为一个好校长。大学行政化的弊病,某种程度上已积重难返。此间南科大没有出现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中,引起各方猜测,但该校学生表示早已做好不被承认的准备,“看中的是能力的培养,拿文凭没能力,还不如有能力没文凭”。与其说学生有底气不如说校长有自信。不过,这里要问,南科大既为试验田,何以要它去做“无米之炊”?去行政化、招生不依托高考、经费上不再是国家拨款等等,南科大承载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期待。南科大能否为现代大学校长的超脱乃至现有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带来“活力示范”,同样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推荐:
凭高考进名校,越来越难了吗?
上海生源逐年下降市属院校外地打广告抢生源
上海高考6.1万报名再创新低录取率不会大增
上海高校招生将继续实行文艺特长生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