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讲座第十三讲附录如何理解概念与规律
第十三讲附录
如何理解概念与规律
(一)对概念的理解
(1)用内涵定义与外延定义一起给概念下定义:
【例1】:“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
(2)用分类帮助明确概念
【例2】:“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按集合中元素的多少,集合可分类为空集、有限集和无限集:按集合中元素的性质,集合可分类为点集、数集、物集、…按几个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集合可分类为子集、真子集、全集和补集、并集和交集。”
【例3】:数集的分类:
(3)要抓住关键词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
①先要找出其定义中的关键词,
②再深入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含意,
③最后再由后至前将所有关键词串起来理解整个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例4】:力
(4)用前后两个“三段法”对物理量下定义并加深理解:
为了加深对物理量的理解,对物理量下定义,常需要做以下的前“三段法”描述:
①这个物理量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②它用什么来量度;
③它定义式是什么。
此外,为加深对于物理量概念的理解,还常常需要到后“三段法”弄清:
①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它的定义式仅为量度式还又是决定式:
③它是矢量还是标量,是遵守向量运算还是只遵守代数运算;若是标量时是否还有正负的含意。
【例5】: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用速度的改变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问的比值来量度,它的定义式是a=Δv/t
加速度的单位是m/s2或m·s-2,它的定义式是量度式也是决定式,它是矢量,遵循向量运算法则,
(二)对规律的理解
①要掌握规律的三种表述形式,特别是公式中各字母的确切内含和公式的变形及公式的矢标性。
②要弄清使规律能成立的充要条件(规律的适用范围)。
③要求把握规律的特性。
④要注意知识的来走去脉,包括要深刻认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并把握知识的网络结构。
【例6】:牛顿第二定律
文字表述: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达:①对单个物体∑=ma(隔离法)
②对各物体有相同加速度的物体系∑F=(∑m)a(整体法)
③对各物体有不同加速度的物体系ΣF=∑(miai)(系统法)
其中∑F表示物体或物体系所受的合外力;a表示物体或物体系对惯性参照系的加速度。而磷表示物体系中物体mi对同一惯性参照物的加速度。
上述公式均为矢量式,遵循向量运算法则,∑F与a或Σ(miai)的方向相同。若要回避矢量运算,上述三个公式可应用正交分解法分别采用下列分量式:
①
图线表达:
①对应隔离法
②对应整体法
③对应系统法
适用范围:在惯性参照系中,宏观、低速的物体或物体系,
特性:四性: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同体性。
来龙:由实验总结得到。
去脉:(包括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及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