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家长:由以前名校招生和师资想到的

144
作者 wq1017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12 16:33 字数 4765 阅读 941评论 0

2019天津小升初新政已经公布,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天津小升初家长各种或支持或反对的评论。下面是一位天津家长结合新政及过去天津名校招生、师资的解读。

当大家对一件现实的事情不满之余,往往会想看一下以前的人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以前天津名校的招生和师资评聘。家里的老人是解放前考上的一中(高中),学校自主命题考试,全市范围都可以报考,发榜时把录取名单贴在校门外围墙上。据说有人拿着傅作义(时任华北“剿总”司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的名片找学校,居然不管用。那时聘请的也是全市有名的老师,他们也不都是固定在一中上课,全市好几个学校都教课,比现在的教师流动效率高,待遇也很高。那时老师也没有高级、特级职称,学生和家长的口碑就决定了待遇。教课不行的老师最怕开学季,有些人就落聘了。能招聘到名师的,一般都是当时的名校,也有差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就良莠不齐了。那时候一中是公立校,收费很低,耀华是私立,收费高。

最牛的是老师上课,有人就带几根粉笔,不带教材,不看教案,更没有PPT,教材都在肚子里,一开讲,连教室窗户外、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听。后来一中的老师有的还去了大学教书。直到我家老人临终前记忆不好了,都还记得他们的名字,除了一中,还有崇化中学的老师,看见龚望先生的照片还能说出上学时的往事。令我疑惑的是,为什么那时候的中学能聘请来这么多高素质的人才教课,他们中有的是国学大师,有的是知名报社编辑记者,直到我上学时还有清华大学毕业的老先生教课。他们中许多人因为“出身不好”,解放后历经运动,也是老“运动员”了。另外,这些名师,他们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解放后四十年中各行各业的白(领)骨(干)精(英)许多都是解放前培养的,那时的教育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值得深思。

【声明】本文系天津家长帮社区家长原创首发,转载必须注明出处,未经作者允许,不得修改刊出。

说的有点远了,再谈谈对现在教育的启示吧。那时学校能招聘来优秀的教师,除了待遇高,聘任机制灵活,更主要的还有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他们也的确值得尊重,不光学问好,名气大,教的也好,拿学生当自己孩子看待,对学生要求也严格,赢得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尊重。现在我们的中学如何才能招来这样的名师呢?即便招来,有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吗?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好,不能片面的夸大,一好遮百丑。那时名校教师相对来说素质高,后来几经学校合并变迁、布局调整,人员流动,清理队伍,没退休的名师也都分散开了,从某种程度说顺带均衡了师资,可有的名校也就从此消沉,辉煌不再了,比如当时的铃铛阁中学,据说比一中还难考上,要是一直保持下来,也是红桥区百姓的福音。

虽说现在时代不同,此一时彼一时,然而规律是不变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不变的,对优秀教师的渴望是不变的,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不变的。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优秀教师如何界定?是看职称、看业务能力考试、还是看口碑?职称高的、业务考试分数高的,教课就一定好吗?对学生就认真负责吗?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愿意来学校吗?社会上的行业精英能破格招聘进来当老师吗?允许他们自由的流动教学吗?如果这些问题都无解,那我们的前人又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能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替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考虑的太多、规定的太细,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有时反而不如简政放权、相信人民的智慧、尊重百姓的选择效果好。李克强总理多次提过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改革,过多过长的手当然要断,断腕当然会疼,关键是如何避免疼到百姓的身上。

【声明】本文系天津家长帮社区家长原创首发,转载必须注明出处,未经作者允许,不得修改刊出。

编辑推荐:

2019天津小升初家长:孩子对差生的看法

2019天津小升初家长:为了孩子继续加油

2019天津小升初家长:政策公平性从哪里来?

议论文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