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升初新政三个月:摇号来的孩子怎么教
不知不觉距离天津小升初新政的实施已经近三个月,面对横向比较相对均衡,但班级内部却有所差异的现实,公办校的老师们是否已适应了这样的“新常态”?
优质校老师: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通过“摇号”政策,目前每个区域内的初一生源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优质校还是普通校,都有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生源状况,优质校和普通校的老师们有何感受呢?
在与多名优质校教师的交流中,记者发现,学校“摇号”招生后,不少老师遇到了“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样的事情在他们曾经的教学生涯中并不常见,“的确,以前上课不会这样。曾经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用何种方法巧妙地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现在,在关注这些的同时,我们还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遇到重点内容,要首先进行提示,让大家注意,再进行讲解。”一所中学的初一英语老师高原(化名)告诉记者,如今学生们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好。
之所以会出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老师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学生们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普通校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压力小了
记者又走访了几所普通公办校。出乎意料,不少普通校老师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现在基本上不会再用过多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甚至有位老师开玩笑地跟记者说:“优质校的老师们讲课是一把好手,但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肯定不如我们经验丰富。”
的确,如果说优质校的老师们正在面临来自学生管理上的难题,那么普通校老师的问题则多是来自教学方面。
对于班里有了相对比例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们也不轻松。“面对如今区域内各校生源已基本均衡的现实,谁也不想落在后面,毕竟现在大家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普通校的老师恨不得学生们能有个更好的未来。”一名来自普通校的老校长表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都是花费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解难题”、“吃小灶”,干劲十足。
此外,在老师们看来,初一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学生们之间的影响更为重要。所以,每个班里都需要有好学生——这是普通校老师们的共识。
课堂怎么上?学校“摸着石头过河”
课堂上,讲课的老师只有一位,需要照顾的层面却很多。那么面对班级中学生整体素质确有差异的现实,“课程怎么上?学生到底如何教?
”成为摆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前面的难题。在过去的近三个月里,所有的学校也都在摸索中不断尝试。
对策1:“走班”教学:把学生分为AB两组分别辅导
每周五下午,在河西区卓群中学都有着一次学生的流动潮。这时,学生们不再按照行政班上课,而是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被分为不同的临时班级,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走班”。“新初一的孩子们学习能力不一样,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个组别,然后把相邻两个班A、B两组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老师们会开展有针对性地辅导。”卓群中学教务主任张玥介绍说。
同时,记者从41中了解到,该校每周也有三次“走班活动”。“这种‘走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要把学生分为快、慢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类型,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分别进行指导。而且我们主要利用的是校本课程的时间,正常的校本课程就是‘走班’进行的。”校长袁滨渤表示。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小升初新政实施后,类似的“走班”模式已成为不少学校的选择。按照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开设重点班,所以虽然明知道新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学校里仍然只能平行分班,为的就是均衡。多名校长都表示,“走班”是目前条件下学校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创新之举。”
虽然,“走班”在初一新生中颇为流行,但学校领导们也坦言,实施前压力很大,“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家长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认为我们是在给学生们‘贴标签’,所以刚开始时学校只能是试探着来。”
对策2:“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难易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本市不少初中都实行了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此次小升初新政实施后,面对同一个班级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派上了更大的用场。
11月15日,在郭菲菲老师的数学课上,记者看到了学生们每人一份的“学生导学案”。在这份“导学案”上,郭老师不仅列出了学习目标、各知识要点,以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外,还特意为学生分出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等多个版块。
据了解,这份“导学案”在上课的前一天就已经发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学有余力者允许探究更深的问题,并不需要整整一节课都跟着老师。
“导学案”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此。采访中,记者从不少学校看见了“导学案”上的分层作业。“一星题是基础,所有同学都应该会,二星稍微有点难度,我们也会鼓励学生们都做。而三星属于级别较高的习题,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高原说。
除了使用导学案和分层作业外,部分学校还开展了小组互助式的教学模式。
对策3:让交流老师、年轻老师教“新初一”
除了在教学上努力找寻应对方法外,为了这拨“新初一”不少学校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不少学校对两种老师青睐有加:一种是年轻教师,一种是交流教师。
作为卓群中学的学科带头人,语文教师夏青从这个学期开始,将在新华中学度过三年的交流学习生活。到新华报道后,校领导把她分到了初一年级,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夏老师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
41中校长袁滨渤也表示,之所以选择一位刚刚交流回来的老师作为年级组长,就是因为这位老师不仅了解原来41中学生的特点,也了解其他层次学生的需求。
此外,这个学期,还有不少年轻教师进入到新初一的岗位上。比如,卓群中学95%的新初一老师都是这两年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对于记者提出的“新教师是否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务主任张玥表示,对于这一届新生如何教的问题,新、老教师都没有经验可循,都是从零开始适应。对比老教师,没有条条框框的新教师适应得相对更快。
“而且新老师比较年轻,基本没有家庭负担,全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责任心和荣誉感都很强。开学两个多月来,家长们对这些老师的评价非常高。”张玥说。
编辑推荐:
2019天津小升初:每月大事记整理
天津小升初新政三个月:摇号来的孩子怎么教
高考改革来了,中小学怎么接招?